□本报记者张九龙
甭管认不认识,打招呼时叫声“老师”,已然是在济南生活的标配。“不愧是孔子的老乡啊,打招呼都这么客气”,初次见到这场景,许多外地朋友忍不住感慨。“老师”作为在济南逢人必喊的称谓,流行不过三十多年。
起初,“老师”这词门槛很高,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史记》有“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可见司马迁时的老师搁在现在,最起码相当于大师。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大,教学生知识的教师都是老师,这就是韩愈《师说》中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不过,古时“老师”多用在文言书面语中,生活中罕用。明清以降,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民间私塾,多称教师为“先生”“师长”“师父”。直至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推行新学,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老师”是教师的唯一称谓,“老师”才常用些。真正词义泛化,走进百姓生活则是改革开放以后了。
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济南街头打招呼用词五花八门,其中,“师傅”算是居热词排行榜榜首了。“师傅,跟您打听一下,二大马路怎么走?”“师傅,南门离这儿还有多远?”“师傅”指有经验的人,听着热情贴切,适合陌生人套近乎,但主要适合称呼中年男子。因此,还需要和“大娘”“大爷”“老哥”“哥儿们”等混用。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上述老词,“同志”也在城里流行起来。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国营,济南人打瓶酱油喊“同志”,买斤点心喊“同志”,公交车售票员和乘客也互称“同志”。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来了,全称“同志”就不妥了。恰逢经历“文革”后整个社会对知识、教育的空前尊重,“老师”一词很快从教育界推广开来。“老师”与“师傅”意思相近,但更有普适性,再加上济南自古有尊师重教之风,因此很快在普通民众间流行开。
比“喂”礼貌,比“同志”“小姐”好听,比“师傅”尊重,比“先生”和“女士”随和……“老师”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竞争。“老师”这词的好处在于:听的这方无论您是男女老少,从事何等职业,被叫声“老师”心里透着舒坦,被抬高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同时,喊的这方显得自己有礼貌、有文化,与自己是孔子老乡的身份相称。
百余年以来,“老师”一词几经沉浮,作为称谓看似讲究,却又最不需讲究,简直是“懒人福利”,除它之外,还真难找到替代词。所以,不仅济南,现在北方城市越来越常用,乃至西南的重庆都渐由“美女”“帅哥”改用“老师”了。如今,许多电视综艺节目里,主持人亦称嘉宾为“老师”,可见这种称谓已被国人普遍接受。
新闻推荐
日前,山东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侦破一起航空机票信息篡改案。10月20日,追回的票款12万余元被机场公安交还航空公司。据悉,该案涉及94张“改名”机票,一名机票销售代理入侵航空公司信息系统,将已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