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观越王楼 (钟欢 摄)□本报记者 郑金容
2015年10月,湖北武汉,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上,绵阳越王楼加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大家庭,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全国15座名楼齐名,也是四川省首家名楼协会会员单位。
2016年10月,四川绵阳,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第十一届年会暨第十三届名楼论坛召开,全国名楼专家学者集聚绵州,论道阁楼文化与发展。涪江之畔这座富丽的帝子楼,让绵阳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化都浓缩在这一座楼里,成为了绵阳的根与魂。
根
两千年历史浓缩于此
越王楼是绵阳最显著的地标之一,东望富乐(山)、西接碧水(寺)、北眺南(山)塔、南连科学城。站在涪江之畔,遥看仿古的阁楼建筑,脑海中总能闪现出一幅今古文化相承的卷轴。“越王刺绵州,先作府而后建楼。”翻开历史,越王楼的记录可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年——661年),唐太宗第八子李贞任绵州刺史时修建越王楼。唐时的越王楼十分壮观,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琉璃瓦。展现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龟山之巅,高楼耸立,依淙淙涪水畔,揽绵州之胜于无余。
李贞刺绵政绩显著,被历代名宦显贵、文人雅士怀念,因而越王楼久负盛名。1300多年来,这座皇家帝子楼海纳百川,虽经历被毁、重建的路程,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文化元素,附属文物极其丰富,诗词歌赋代代相传。
名楼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几千年历史文化几乎浓缩在一座楼里,越王楼里几乎包容了绵阳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化。
魂
两百首诗篇聚焦于此
越王楼自唐建立后,几经兴废,甚至近代200多年来都未重修。重建越王楼是绵阳人积聚多年的梦想。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绵阳城市品位和形象,越王楼启动重修计划,2011年越王楼第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历经22年,完成了当今仿古建筑史上的壮观之举,让人惊叹。
“大唐明楼,皇家气派。山是一座楼,楼是一座山”。重修后的越王楼仿唐阁楼结构,面临涪江碧水,再现大唐气派。其雄伟高大的建筑不仅给人厚重感,楼中承载的内涵更显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决心与勇气。
“越王楼不仅仅是一座单纯的古楼建筑,更成了一座绵阳历史文化的展馆。”长期研究越王楼的本土文物专家李德书说,只要去逛越王楼,几乎能够了解整个绵阳的前世今生。据了解,重建后的越王楼共15层楼,每一层楼都有形象鲜明的主题,如“李贞与越王楼”展示厅、“唐文化馆”、“绵阳历史名人馆”、“图说老绵阳”、“诗魂越王楼”、“绵阳书画馆”等。
“越王楼地处蜀地,地理位置重要,文化底蕴深厚,是诗文汇集之地。”城建学者汤毓良认为,越王楼经过不断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一些越王楼的诗文中都能体现出来。据统计,自从李贞到绵州后创建越王楼,李白、杜甫、杨慎、陆游、郦道元等均有歌咏越王楼的诗作,由唐至民国,诗文多达200余首(篇),因而也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至今吟咏越王楼的诗作也还在继续。
轴
一颗颗明珠由此串联
越王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单位,是绵阳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一条以其为中心的文化轴线,串起了散落在绵州大地的颗颗文化明珠。
近年来,绵阳除了以越王楼为轴线,参加中国名楼协会,举办各种诗、书、画活动,扩大越王楼的文化价值与品牌形象外,还串联起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国蜀汉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激活了绵阳的文化发展氛围,提升绵阳的文化魅力。重建后的越王楼成为市民文化旅游的地标性建筑。据初步统计,越王楼景区自2014年1月正式开楼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登临越王楼,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古老的越王楼焕发了青春,盛世重光赞华彩,这座皇家帝子楼经历过涅槃重生的重建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谱写着绵阳历史文化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第十三届论坛在绵开幕陈放彭宇行出席并讲话 刘超马华张锦明出席 黄二良主持开幕式 王立群王双怀付清远魏明伦作主题演讲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第十三届论坛在绵开幕(记者赖杰摄)本报讯(记者刘鑫李志豪)昨(27)日,以“移动智能时代下,历史文化名楼的运营与管理”为主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第十三届论坛在绵开幕。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