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9月30日确认,“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已成功按计划撞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表面,结束了12年“追星”之旅。
欧航局认定,“罗塞塔”任务成功结束。“罗塞塔”2004年升空,所携带的“菲莱”着陆器在2014年成功登陆目标彗星67P,是首个在彗星上软着陆的人造探测器。这些年,“罗塞塔”和“菲莱”向地球发回不少关于67P的重要信息,可供科学家研究多年,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
谢幕之旅
9月29日,欧航局地面控制中心向“罗塞塔”发布了撞击67P的命令,这一探测器随后以自由落体运动撞向彗星。经过14个小时自由落体,“罗塞塔”在驶过19公里的路程后于9月30日撞击67P表面。
北京时间9月30日19时19分,确认“罗塞塔”任务结束后,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航局控制中心响起掌声。航天器任务主管西尔万·洛迪奥正式宣布此项任务终结。
在实施“自我毁灭”程序过程中,“罗塞塔”也不忘站好最后一班岗:不断发回有关67P的近距离图像。
“罗塞塔”项目科学家马特·泰勒在观察“罗塞塔”下落过程时告诉法新社记者:“我们看到了非常棒的图像。”
法新社报道,下落过程中,“罗塞塔”还得以更直接地感受67P的彗发,测量其温度和重力。
“遗产”众多
“追星使者”“罗塞塔”2004年发射。一些媒体曾把“罗塞塔”的探测任务形容为一场赌注,认为其耗资不少、旅程坎坷。2014年8月,“罗塞塔”与67P实现 “第一次亲密接触”,即在距离67P大约100公里的地方观察这颗彗星。同年,“罗塞塔”向67P成功投放“菲莱”彗星着陆器。
不过,由于67P如今正沿着轨道逐渐远离太阳,越来越少的光照无法确保利用太阳能的“罗塞塔”获得足够能量,它携带的一系列科研设备也将无法有效运行。欧航局去年决定,将最终以“撞击”彗星表面的方式结束它的使命。
尽管如此,“罗塞塔”此前传回地球的数据可能也够科学家研究数十年。从这个角度讲,“罗塞塔”项目并未终结。
与地球上地质变化频繁不同,彗星内部变化较少,因而好似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冰箱”,可能保存着最原始的物质。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罗塞塔”传回的数据,能够大体确定彗星的形成时间并揭示太阳系起源的秘密。
本组文图据新华社等媒体
解读
“追星”12年“罗塞塔”追到了什么
——给彗核拍照
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其中彗核通常被认为是彗星中心的固体部分。 “罗塞塔”对约70%的彗核表面拍照,其余看不见的部分位于彗星南半球。已成像区域可划分为5种地质形态。多样的地质形态出人意料,因为一般认为彗星各个部分大体上由同种材料构成,表面地质形态应大致相同。
——否定磁场存在
“罗塞塔”观测结果显示“67P”上并没有磁场,这或许会让科学家重新认识太阳系构成。此前发现的月球岩石样本以及陨石上都探测到较强的磁场。
——发现多种有机化合物
“菲莱”在“67P”表面的尘埃中发现了多种有机化合物,初步分析显示共有16种。其中,乙醛、甲胺等有机化合物在其他彗星上也曾发现过,但乙酰胺、异氰酸甲酯、丙醛和丙酮这4种有机化合物是首次发现。
——探测到氧分子
“罗塞塔”探测器还首次在“67P”的彗核周围气体中探测到氧分子,这将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发现“生命基石”
地球生命是怎么来的?有一种理论认为,是坠落到地球上的彗星带来了一些“生命基石”,这些物质在地球原始环境中互相作用,最终产生了生命。 “罗塞塔”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它发现,“67P”周围稀薄的气体中存在甘氨酸和磷元素。甘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而氨基酸在生物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生命基石”。磷元素也广泛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和细胞膜等处,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新闻推荐
国台办评蔡英文“力抗中国压力”等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