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教师到公务员,从打工仔到优秀青年企业家,他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在大家的眼中,如今的他已是功成名就,可他却依然以高标准、严要求来鞭策自己,因为他一直在路上。
他是泰安市青青农场的“农场主”张彦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他将创业眼光锁定在农村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并以创新的发展眼光实现多次突破,他坚持不忘初心,分享源自自然的味道,也坚持服务百姓,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高倩倩
辞去公职“下海”
敢第一个“吃螃蟹”
连续几日天高云淡的好天气,让人不免神清气爽,徂徕山下,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山阳村的田间小道旁,青青农场又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好时节,农场风车造型的大门与周边质朴的乡村风光相得益彰,仿佛在向每一个进入农场的人吹一股清新风。青青农场是张彦来的又一创新之举和得力之作,看着眼前的一切,他也不免回忆起最初走向创业的时光,虽已过去多年,却依然历历在目。
1975年,张彦来出生在徂徕山脚下的一个普通农家,祖祖辈辈务农为生的家庭背景,让他对农村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深知父母辛劳的他从小就知道刻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在大学毕业时被分配至一所中学教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他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到两年时间就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并被聘任为学校的政教处主任。
2000年,年仅25岁的张彦来通过层层选拔,进入良庄镇政府工作,成了一名“机关干部”。从团委书记到管区书记,从招商办再到党政办主任,张彦来一步一个脚印,一有时间就下基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脱贫致富的诀窍。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接触了农村畜牧养殖行业。几年的走街串户,让他深知群众冷暖,天灾的威胁、市场的震荡起伏和传统种养模式的束缚,如何改变现状让老百姓快速脱贫致富,逐渐成为张彦来思考的问题,也让他萌生了“下海”的念头。
2005年,在大家的再三劝阻下,张彦来毅然辞去公职,回到家乡准备大干一场。扔掉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他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了自己“下海”路上的第一次尝试。
打工仔蜕变
为职业经理人
理想总是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走下“公务员”岗位的张彦来开始主动给自己“补课”,为了能尽快适应工作,他主动深入企业生产和市场一线,并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上。入职不到半年,他便以业务骨干的身份被派到广东汕头、杭州萧山等现代化养殖场学习种猪饲养及管理。按照规划,公司于2005年12月投资建成一座标准化母猪扩繁场。学成归来的张彦来觉得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好机会,便主动请缨去该养殖场任总经理助理一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6年4月,做总经理助理不到半年的张彦来被正式聘为养殖场总经理。在他的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养殖场改造成以良种仔猪繁育、推广和运营为一体的现代化母猪扩繁场,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00个重点母猪扩繁场之一。
几年的“打工”生涯让张彦来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是时候“自己干点事了”。2008年初,在公司股权改革之际,张彦来果断买下吉利合作社全部资产,开始自主经营。有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他兴奋地重新梳理合作社的管理架构和经营业务,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运用到合作社运营的全过程,通过为社员提供“产、供、养、销”的一条龙式服务,解决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并对社员从仔猪引进、饲养管理到肥猪出栏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管理,不仅让多年来受行情和疫病风险困挠的养殖户赚到了钱,而且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现代化转型。
为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让更多的农户树立标准化养殖理念,张彦来还出资兴建了高标准的“托猪所”,通过“免费进场学习——一带一帮扶——扶持建场”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养殖致富的梦想。张彦来作为致富带头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猪经济”,同时也完成了他由打工仔到职业经理人的完美转型。
二次创业
打造“青青农场”
2013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生产型企业都举步维艰。就在此时,张彦来提出二次创业战略:走出养殖行业,开创大农业。经多方考察,张彦来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核心创立了“泰安青青农场”。
在“青青农场”项目运作中,张彦来引进先进的“品牌+运营管理公司+农场公司(农户入股)”的运营管理模式,用股份制、市场化的原则,通过品牌、渠道、运营管理等优势集合力,将传统的“农户生产”升级为“法人生产”,让老百姓当家做主,为自己代言,可以更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建立起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的产业链条,打造点、线、面一体化的终端服务。
“要做实做强现代农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一定要高标准、高起点、有毅力。”张彦来如是说。为此,在基地建设中,张彦来将农产品可追溯体制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重点推广应用基质栽培、生物反应堆和水肥一体化等生态循环技术,在种植基地建设了“物联网”体系和室外气象站等,管理员和会员可通过手机或互联网远程管理、观看生产过程,大大提升了种植基地的现代化水平,让消费者吃着放心,对农场的产品也更加认可。
生鲜和电商的结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头戏。为此,张彦来先后带领团队到杭州阿里巴巴总部、浙江遂昌电商村、网店第一村义乌青岩刘村、徐州沙集模式等考察、学习农村电商运营之道。在生鲜电商的具体运营中,张彦来改变“买全国、卖全国”的电商固有的运营模式,实行“推优品,卖全国”战略,线上开发“青青优品生鲜网”平台主打农产品“上行线路”,线下通过50余家实体体验店和1200余亩会员体验基地,让会员可随时参与线下体验和线上产品到店自提,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再通过同城快运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真正做到“从田园到餐桌”的新鲜、健康、便捷。同时,在自有电商平台基础之上,张彦来还与多家第三方网络平台深层次合作,突破同城营销的限制,将农场产品和区域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做新常态下
现代农业践行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诗情画意,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张彦来也捕捉到了现代都市人的诉求,在农场开辟了“会员自留地”,城里的农场会员可以在自留地里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由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看,收获时节会员便可以前来尝尝直接从地里摘的菜,让会员们体会亲自耕种和收获的喜悦。
同时,他还结合农场的实际和学校的课堂需要,将农场打造成了中小学生的“课外实践课堂”,目前已开发了20多种课程,比如捉泥鳅、七色馒头DIY等活动,让孩子们带着兴趣来,带着知识回去,从春节至今,已接待了万余名学生和家长前来体验。
张彦来正逐步将青青农场打造成集生鲜电子商务、蔬菜宅配、休闲农业、拓展训练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经济体,树立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典范。看着二次创业的梦想正一步步实现,张彦来脸上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目前,青青农场每日收获的果蔬在泰安市场上供不应求,扩大规模已成为农场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张彦来的规划,青青农场还要在目前的占地上继续土地流转进程,说服更多村内相邻种菜农户“入伙”,纳入农场统一经营管理,同时也会向更广阔的市场进军。
自己的事业不断做大做强,张彦来也不忘带动身边人致富。他先后通过吸收就业、产业帮扶等方式,先后引领和帮助1700余人走上创业致富之路,其中通过***让79户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多年的发展中,张彦来个人和企业均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项,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而他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一直奔波在路上。
新闻推荐
造型别致的泉水直饮点尤其受热捧。本报记者唐园园摄国庆假期,泉城路上百处泉水直饮点和景区内充满济南特色文化内涵的泉水直饮点受到外地游客的热捧。泉水直饮点变身新“网红”,引来游客纷纷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