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淑玉
通讯员李成修
不怕啃硬骨头,不懂就潜下心来学习、钻研,仅用一年时间,他率先在全省开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新技术,成为全省能独立完成这项新技术的第一人。2010年,他又独立完成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衰的新技术。
为最大限度防止房颤患者发生中风、血栓,已知天命的他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外出学习左心耳封堵术,如今已成功为多名房颤患者完成左心耳封堵手术,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至今全省也只有毓璜顶医院可以进行此类手术。
他就是毓璜顶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建平。肯吃苦、肯钻研,自嘲是因为没其他爱好,只能埋首钻研医术,这些年李建平已不记得在手术台上熬过了多少个晚上。医者仁心,李建平和他的团队始终将患者所需作为关注的重中之重,并不断钻研进取。
一年时间独立“啃下”房颤消融手术
十年前,心电生理与起搏技术还不成熟,业内普遍认为没有两到三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学会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但李建平不信这个邪,潜心外出学习并请来专家指导,一年后,他在毓璜顶医院率先开展了首例射频消融术用于治疗房颤,填补了省内空白。
“医院领导很重视,多次派我们外出学习。”李建平回忆称,2006年初到毓璜顶医院心血管内科时,电生理与起搏技术相对薄弱,当时心内科每年仅能做30-40例室上速手术,其他方面多存在空白。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学习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曲线长、难度大,不少人都望而却步。曾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过,博士学习领域又涉及电生理技术的李建平便受到了医院领导的格外重视。
2006年底,李建平开始着手学习钻研房颤的射频消融术。2007年,他又被派到上海胸科医院专门进修,专门学习相关技术。半年后,李建平回到医院,在外来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开展了首例房颤射频消融术,震惊业内。
那之后,李建平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手术中不断学习和摸索,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并将反馈所得用于下一例手术中,很快他就具备了独立进行手术的能力。
2008年6月,50岁的陈先生成了李建平独立操刀的第一位患者。有近8年房颤史的他平时多靠药物维持,但由于药物副作用大,也无法彻底根治,在和家人商量后,他决定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进行了整整5个小时,一切顺利,李建平成了全省能独立完成这项新技术的第一人。
“当时确实捏着一把汗,但也铆足了劲想把手术做好。”李建平说,初期手术时间较长,为了不影响其他患者,他通常会选择最后一个进手术室。不记得在手术台上熬过了多少个晚上,也不记得给配合的同事带来多少个加班的烦忧,就这样一步步完善,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至今仍有人对李建平的速度津津乐道。一年后,上海胸科医院的医生前来开会,听说其在这么短时间内可以独立完成手术仍觉得不可思议。
近年来,在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的努力下,毓璜顶医院房颤治疗中心年房颤手术量达到300例以上,居省内第一位。
让心衰患者的心脏“更有力”地跳动
医者仁心,长期从事心血管方面的治疗,患者所需就是李建平和他的团队时刻关注的重点所在。为了让心衰患者的心脏能更好、更有力跳动,从德国学习归来后,李建平又成功引进三腔起搏器,独立完成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衰的新技术。
部分患者因心脏扩大,左右心室不能同步收缩,协调性明显下降,使得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出现心衰,若任其发展,极易出现呼吸困难,腹胀,下肢浮肿等症状,病情迁延可危及生命。
李建平主任告诉记者,针对这类扩张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以前并无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如今可通过心脏再同步治疗为患者解除痛苦。
今年50岁的王女士就是这类手术的受益者。因扩张性心肌病引发的心衰导致晚上憋气、无法躺下入睡,她成了医院的“常客”。被病痛折磨了三年多,到过国内很多大医院检查,吃了不少药仍不见好,这让她和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楚之中。
日前,王女士再次入院时,李建平和他的团队建议其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顺利安装三腔起搏器半年后,王女士扩张的左心室已回缩至基本正常。如今两年过去,王女士骑车买菜、料理日常家务完全没问题。
“在左右心室和心房内安置电极,这样可以让左右心室和心房的协同作用发挥得更好。”李建平主任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可独立完成这项新技术后,每年都可为约10例病人顺利解除痛苦。
操刀左心耳封堵术成省内首个吃螃蟹的人
房颤时心房节律紊乱,丧失正常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等,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栓塞—即我们常说的中风。
据统计,中国目前的房颤患者大约有800万人。而房颤病人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在中国,每4-6个住院房颤患者就有1人曾中风。
针对这类病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终生服用抗凝药,以便降低脑栓塞风险。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在抗凝血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出血并发症,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如何从源头解决,最大限度防止房颤患者发生中风、血栓?已过了知天命年龄的李建平又开始了他的探索之路。
左心耳封堵术是指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封堵器,闭合房颤病人血栓发生的根源部位——左心耳,使其不能产生血栓,由此控制住血栓的源头,达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这项手术2006年在欧洲获批上市后,于2014年3月在中国正式进入临床。通过国际会议介绍引进山东地区后,李建平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参观学习,基本掌握了相关技术后,今年6月,他在毓璜顶医院独立开展了第一例手术。
家住黄务的曲女士已年过花甲,3个月前曾因房颤引发脑梗住院,后又因房颤入院接受治疗。经过一系列检查,评估其存在血栓风险后,曲女士和家人商量后决定进行左心耳封堵术,从源头控制住中风情况的发生。手术进行了不到1个小时,如今曲女士情况稳定。服药半年后并持续进行观察,如无问题曲女士将再也不用担心房颤带来的中风了。
至今,李建平已成功为多名房颤患者完成左心耳封堵手术,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毓璜顶医院也成为省内唯一一家可以进行此类手术的医院。
埋首钻研他愿意做个“笨”人
都说“四十不学艺”,43岁那年李建平挑起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大梁,不到五年内,他又外出学会了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衰的新技术,这之后,他又成了省内左心耳封堵术的第一人。
在这之外,他还推动召开烟台市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引进更多国内外先进技术造福烟威地区。
这些年,不曾停止钻研和努力,李建平头上顶着一个又一个“省内第一”的光环,但洗尽铅华他只说自己是个没什么其他兴趣爱好的无趣人,只能埋首钻研,做个“笨”人,造福患者。
“有时做完手术很晚,就到小区的小饭馆简单吃个饭犒劳下自己。”李建平说,这些个夜晚,他有过心酸也有过疲累,有时累极了就小酌一点,给自己打打气。更多时候是家人的无条件支持和同事的配合才让他有勇气一直坚持走下去。
李建平说,当初学医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些年能醉心自己所爱的事业也是件幸福的事儿,尤其看着患者能顺利解除痛苦,再多疲累和心酸也都值得。
雄关漫道真如铁,李建平说他愿埋首钻研,做个“笨”人,继续在从医路上求索。
新闻推荐
◇叶建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所长,曼谷吞武里大学亚洲国际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华陶瓷大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