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来越好,贺长英(左二)很知足。
在电脑上就能看见自己家门口的车辆,贺长英(右一)和邻居们很惊奇。
汽车还没普及时,身为一名汽修工人的贺长英就整天与汽车打交道。1965年因援川建设一脚迈入汽修大门,一干就是32年。如今,退休后在家安享晚年的贺长英回忆起祖国这些年的变化颇多感触。
文/图本报记者贾凌煜
16岁奔赴四川
工地上专修翻斗车
1965年,宁建三处招收工人奔赴四川支援建设,年仅16岁的贺长英跟随哥哥踏上了行程,这一去就是8年。
“刚到那里,所有人都先上山割草,然后找平整的地方搭建房屋,待住宿安顿好后,才开始分配工种。”年龄小,体力弱,贺长英被分配去了机械厂,跟随汽修师傅当学徒。因为没有任何知识积累,师傅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学,这一学就是三年。
那时,贺长英和同事们修理的都是项目工地的翻斗车等工程车。这些车辆只要坏了,基本就得大修,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汽修经验,为日后自己带徒弟奠定了基础。1973年,结束了8年的支川生活后,贺长英和同事们终于回到了济宁。从那时起,自己也从当初的学徒熬成了师傅。
“那个时候老百姓们还没有几个能见到汽车,我们在机械厂工作也是很牛的。”忆起往事,贺长英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自豪。她说,回到济宁后,厂里业务繁忙,不仅有工程车辆,还有解放大卡车,甚至有几辆小轿车,走南闯北,甚是洋气。
修车技术好
活多工资也丰厚
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济宁街面上也开始出现小轿车、小货车,东风大货车……每当大街上出现一辆小车,邻里街坊们都会吆喝着观看,大伙实在没见过这么高大上的物件。
小轿车、小货车逐渐增多,马路也开始宽阔起来。也就是从那时起,以前只承接公司车辆维修的机械厂,开始为这些第一批拥有小轿车、小货车的人们服务。由于工厂成立时间长,职工们修车水平高,在司机们中的口碑特别好,机械厂的修车业务量逐渐上涨。
接得修车活多,工资自然水涨船高。几十年过去了,已记不清到底是那个年代哪一年,贺长英和家人一商量,咬咬牙,把珍藏许久的自行车票拿了出来。夫妻俩花两个月工资买了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天天骑车去上班,威风得很。
小区里抢车位
感叹社会发展快
1997年,贺长英退休了,和汽车直接打交道的日子越来越少,但她对如今汽车行业的变化却如数家珍。
“以前只有国营的修理厂,现在又是汽车4S店,又是私人修理厂,都很方便。”贺长英说,在这些地方,也不再是简单的哪里坏了修哪里,还会给汽车进行“美容”“装饰”,工作间也更为干净整洁,着实让他们这些老一辈的汽修人大开眼界。
不仅如此,小轿车在普通百姓家中越来越普及,仅在济宁城区,销售的汽车品牌就有数百个。上下班高峰期时,堵车也成了家常便饭,自己居住的建工欣苑每天都在上演着“抢车位大战”,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如今,贺长英空闲时就和昔日的老同事们交流。居住在这里几十年,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退休后,摩天高楼盖起来了,大型商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地下停车场、地下超市。“我们工作的年代,是祖国发展最艰辛的年代,多么想再年轻一回,在新时期,给祖国再做些贡献。”与共和国同龄,贺长英对祖国母亲的感情,更浓烈。
新闻推荐
“2016中国(济南)首届CBD高端峰会”举行CBD首批项目月底面市
本报10月11日讯(记者陈玮)11日下午2点,由绿地集团主办的“2016中国(济南)首届CBD高端峰会”在山东会堂举行。记者从峰会了解到,目前济南CBD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产业招商稳步推进、首批项目预计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