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黄俊雄将布袋戏搬上电视,编演的《云州大儒侠》轰动台湾,连演583集,最高收视率达97%。□张稚庐
旧时的济南芸芸众生中穷人居多。儿童生活贫乏枯燥,家庭主妇几乎天天围着锅台转,月月为柴米油盐愁,谈不上什么娱乐,街上偶尔来了玩“舞斗斗”者,那锵锵的锣声,高亢的歌唱,会引起妇孺们开心一笑。
所谓“舞斗斗”,就是木偶戏,济南老百姓则叫“舞斗斗”。舞斗斗表演者都是“一人班”。舞台、道具、乐器、“演员”全装在一副担子里。每逢演出,即在街头的宽绰处靠墙壁支起个六七尺高的蓝布幄,遮住三面。布幄上部安座小彩楼,其高不过二尺,宽二尺多。朱甍碧瓦,挂有绣帘,这便是“舞台”了。“锵锵锵”,表演者在布幄里敲起锣吹起竹哨子。不一会儿,彩楼下便站满挨肩擦背的观众。忽听“来也”一声,抬头向上看,只见一员身披盔甲、手持长枪的武将撩开绣帘出场了……
木偶戏始于唐盛于宋。据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时有悬线木偶、杖头木偶、水木偶三类。戏目繁多:“凡傀儡教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历代君臣将相之故事。”
昔年济南流行的是一种“手托木偶”也叫“布袋木偶”,其形体不过八九寸高。秃脑壳上可戴纱帽、安头发,变出种种形象来。木偶的衣袍肥大,像一个布袋装饰得红红绿绿。表演者将手伸入“布袋”内以操纵木偶,不仅能翻滚蹦跳,“走圆场”,还能吧嗒吧嗒眨眼睛,可谓神灵活现。表演者一个人围在帷幄里,用脚敲锣击鼓,双手玩着木偶,或粗着嗓子当莽汉,或细声细气、酸酸溜溜学着娘们儿腔。人物对白滑稽有趣,逗人笑得合不拢嘴。所演诙谐小戏如《猪八戒背媳妇》《锯缸摔碗》等。
其中《杨香打虎》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这故事出自传统的“二十四孝”之一。杨香是晋代人,年十四,某日随父下田收粟,不想南山上下来猛虎将其父吞食,急得杨香“呼天抢地”——小木偶的脑袋咚咚地撞着舞台上的栏杆——随之杨香与虎搏斗起来,闪展腾挪十分热闹。虎终被杨香打死。有趣的是,他又从老虎的血盆大口里拉出父亲来,其父又活了,父子遂抱头痛哭……观众可爱看了。
上世纪40年代末,吾家小梁隅首街路北有座闵子祠,早已成为大杂院。里面曾住过一个玩舞斗斗的汉子,姓赵,紫膛脸,瘦高个,独居。街坊上叫他“赵大个”,不知何许人。他每天上午挑着担子去各处玩舞斗斗,黄昏归来,一天可转五六个地方,或去赶集。每演十几分钟,他便从布筒里出来,向众人抱拳作揖,说:“有钱的帮钱场,无钱的帮人场,我得向大伙告帮啦!”接着手持小簸箩向看客敛钱,这时尽管走散了一多半人,可毕竟有“良心”的也不少,有的给100块(合现在的1分钱),有的给200块,他一一称谢。一次可敛两三千(合现在两三毛)之多。据他说一天可挣万把块钱,约合现在1元多钱。玩舞斗斗者是“混穷”的玩意,可所得不菲,须知当时一个技术很好的泥瓦匠人,一天的工钱不过一万二千元(合现在1.2元)。
这类现挣现花的流浪艺人,最憷头的是阴雨绵绵的天气,若秋雨连下几天,赵大个会无聊地坐在祠堂门洞里抽旱烟袋,望着丝丝的细雨,往往向邻人说:“老天爷让我歇牙啦!”
1960年,民间艺人组成了一个“济南市木偶皮影剧团”。不久奉命不演传统木偶戏,要编演现代题材的新戏。木偶秃脑壳戴上了“鸭舌帽”扮特务,有的穿上蓑衣挎上枪……我看过一出,东海民兵捉特务的戏,旧“舞斗斗”里那种滑稽风趣味一点也没有了。木偶换了现代装,倒显得怪模怪样,人物对白也成了“话剧腔”。没几年“文革”祸起,剧团散伙,艺人改行去了工厂或商店。
相传福建、台湾的布袋木偶戏历来最盛,与济南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精雕细镂的小舞台,金碧辉煌,独特的木偶造型,瑰丽的服饰,讲究的道具,无出其右者。一台戏仅“头手”(操木偶的艺人)就须四五人,且配有丝弦锣鼓,说唱俱佳,能演文武成套的大戏。
几年前,我薄游台湾,某晚在垦丁旅社的电视里看了一出由黄立纲布袋戏剧团演的武侠剧《九龙变》。木偶玩得活灵活现,神乎其技,又配上现代的声、光、电技术,飞金流彩,妙不可言。人物插科打诨十分滑稽且杂以英语,令人绝倒。艺人将这古老的艺术演变得戛戛生新,别开生面。
翌日与旅社中的一位老年茶房谈起昨晚木偶戏的热闹,据他说,黄立纲是台湾木偶戏大师黄俊雄之子。如今台湾庙会酬神仍要演木偶戏。上世纪70年代,黄俊雄编演的《云州大儒侠》曾轰动一时。
尤为可喜的是,2012年12月,“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漳州、晋江的布袋木偶戏必将传承下去,让艺术家赋予木偶的灵性永远活跃在人间。
新闻推荐
泰山东部计划打造“国际慢城” 定位于中华慢城之首,突出平安、养生、文化、宜居四大特色
本报泰安10月18日讯(记者薛瑞)18日上午,泰山景区召开泰山慢谷(国际慢城)总体规划培训会议,计划三年内在泰山东部打造“国际慢城”,包括大津口乡下辖的九个行政村、天烛峰、玉泉寺景区在内,成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