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2017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正式开始,对于“国考”的议论也逐渐升温。一个广为流传的消息是,报名首日竞争热度最高的职位来自辽宁储备物资管理局的保卫处,超过50人竞争一个岗位。
看看网上的相关言论,人们对同样的新闻却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说,连并不高大上的“保卫”都有这么多人去抢,说明年轻人求职越来越理性;也有人说,这恰恰证明官本位意识强烈,人才被“国考”掐尖的现象值得担忧。听起来都有道理,仔细分析却不尽然,且不说报名期还有好几天,发生什么变化都未可知。退一步讲,就算是每个职位都“百里挑一”,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静下来看,国考之所以备受关注,与其规模效应密不可分。1.5万个职位同时面向全国招考,同一时期报名,同一时间考试,应聘者扎堆是很自然的事。看看那些大型的招聘会,有些还只是地域性或面向某一领域的人才,往往也能迎来人头攒动的场面。不仅如此,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就比如刚结束不久的司考,从各个考点也能体会到“国考”般的热度。换句话说,如果将国家公务员考试拆解开来,各机构部门采取单独招聘的形式,未必还能制造眼下这种所谓的轰动效应。
再说竞争热度,也就是报名与招考人数的比值,也很难说明什么问题。前些年就有人通过报名人数的减少推出反腐奏效的结论,还用来给“官不聊生”佐证。然而,事实证明,报名人数减少的背后是招考岗位的减少,同时,很多岗位根据需求更精准地设置了门槛,这与反腐工作谈不上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如今50多人竞争一个保卫处的岗位,同样没有多少解读空间。要知道,很多企业职位的招聘能够达到甚至远远超过这个热度,笔试、面试等一轮轮下来,最终被录用的那个人也是“过五关斩六将”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级公务员考试,都应该“降温”了。这里说的“降温”,并不是说无人报考、毫不关心,而是社会公众要以更理性的态度去看。纵观这些年来的国考,从招考职位介绍上也能发现变化,专业不限的岗位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对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等有着明确的要求。这就反映了一点,尽管“择优录取”原则没有变化,但岗位竞争更倾向于选择“合适的人”。这是行政效能提高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优化人才配置的规律。
由此看来,对待公务员考试,尤其层级较高的统一考试,人们更应该绕过统一招考的规模效应,避免择业就业乃至观察社会的视角被“假象”所扭曲。回顾往年的“国考”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参与报名纯属凑热闹,甚至抱着买彩票的心理,难怪每年总会出现大批报名者弃考。对于弃考者个人而言,顶多亏了几十元的报名费,但这背后又不知浪费了多少因组织统一考试而动用的社会资源,也不知有多少人出于从众心理也给这份热度添了柴火。
新闻推荐
与菲前总统阿基诺三世“亲美疏中”的立场不同,自从杜特尔特正式接任总统后,一直寻求与中国更紧密的联系,重拾对华友好,这与他的前任形成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杜特尔特总统访华将有利于增进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