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本报记者凌文秀
惟妙惟肖的神话故事、端庄秀美的仕女图、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经过“堂邑葫芦”工艺第六代传人郝洪燃的手,或烙印、或彩绘、或镂空,这些繁琐复杂的图案就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葫芦上,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对“玩”了三十多年葫芦的郝洪燃来说,刻葫芦、卖葫芦、传扬葫芦文化就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小小的葫芦就是他的世界。他在聊城市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已连续举办九届的葫芦节上多次获奖,他不仅是山东省优秀农村文艺人才,还是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祖艺
与葫芦结缘
堂邑路庄种植葫芦的历史源远流长,葫芦种植加工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葫芦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葫芦雕刻技艺已列入非遗项目,雕刻葫芦也越来越受追捧。事实上,葫芦雕刻这门传统技艺能在路庄得以传承至今,郝洪燃功不可没。
50岁的郝洪燃,是“泡”在葫芦堆里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父母刻的葫芦,再加上他从小喜欢画画,小学二年级就临摹各种有趣的图画,虽没跟过美术师傅,但也练就了一定的美术功底。由此,父亲特意让他学起葫芦雕刻。上世纪80年代,在路庄学雕刻葫芦的年轻人只有他一个人。如果他再不做,这个村就没有葫芦雕刻,这门传统工艺就失传了。郝洪燃坦承,最初学这门手艺除了本身有点美术基础,更多的是为了生计。
他真正意义上的开始葫芦雕刻还得追溯到1986年。当时老辈制作葫芦大抵有片花和针雕两种工艺,都是自己制作雕刻工具,图案生版粗糙。郝洪燃还记得当时父亲坐在煤油灯下花费三四天时间,在一个葫芦上刻八仙过海、盗玉杯等镌刻二十多个人物,到北京也就卖2.5元左右。郝洪燃雕刻葫芦时觉得雕刻工具不够顺手,而且图案太多过于繁杂,所以他便琢磨起来。首先将原有的笔改良为铁笔,后又从当时的挂历图案上得到启发,便开始临摹挂历图案,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四美图……将葫芦上的人物减少一半多,一天可以刻两三个,大大提高了雕刻葫芦的效率。没想到的是这种又简单又新颖的葫芦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不仅卖到4元一个,还被抢购一空。
得到肯定的他开始了与葫芦的结缘路……
潜心钻研新技艺
终成大器
聊起自己对新奇葫芦技艺的追求,郝洪燃回忆道,那是1988年随父亲第二次去天津时发现了一个烙着上山虎下山虎的烙画葫芦,画面栩栩如生,深深吸引了郝洪燃的目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在旁看了整一上午。这烙画葫芦的拥有者便是现在著名火烩葫芦大师刘卫东。当时,这葫芦就有着90元的高价。在与卖家的多次沟通后,最后给40块押金,又留了一些自制的葫芦当抵押,才把那葫芦拿回家。郝洪燃拿回家后,便反复观摩,学习人家的画法和技巧。
要做出这烙画葫芦首先就得解决工具的问题。他没烙铁便让做电工的哥哥做,但还是不理想,偶然在1991年去济南送葫芦时,在济南王老师烙画木版画中发现了烙木版画的工具,但又一次的尝试还是失败。再后来,郝洪燃从上海的江阴路上发现了这种电烙铁,他买回家后就开始拿着实验,可是固定的瓦数没法控制深浅,一烙就黑,为了保持温度就用嘴吹,吹不到一会儿便缺氧了。照着上山虎下山虎的样子,人家的看着栩栩如生,自己刻出来却是惨不忍睹,他的内心很是急躁。
后来,郝洪燃去济南的时候又买了20、30、40、50瓦的烙铁各一个带回家挨个实验。刚开始,因为不熟练,拿捏不住火候,把葫芦烫伤烫坏是常有的事。终于,在92年冬天,为了控制温度,他披上棉袄,戴上帽子,在风扇下烙画葫芦,做成一对像样的上山虎下山虎。拿着去天津卖,虽价格不及刘卫东,但也颇受欢迎。后来越来越熟练,用温度成就了傲气十足的雄鹰、秀丽可餐的山水、奔驰自由的骏马……个个都有绝妙之处。
有了烙画葫芦的成功,增加了他钻研新技艺的信心,每次发现新鲜的技法时常在板凳上一坐就是一整天,这个繁琐无趣的过程,他却乐在其中。
说起自己葫芦的受欢迎程度,他还回忆道,来自天津的老宋是亲自找上门的第一个客户,后来客户越来越多,当时又没有通话设备,有些以信往来。甚至投递员都打趣快成你家私人跑腿了。
如今,郝洪燃,这位路庄早期的“葫芦人”,在原有的雕刻、烙花等技术上又创新了勒扎、浮雕等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与创新工艺的碰撞下,烙花、砑花、绘花、拼接、范制、勒扎、打结等近百个品种走向各地,“卖葫芦”变成“卖手艺”,京津也有了“东昌葫芦”旗号。
建立工厂
变身葫芦加工大户
郝洪燃告诉记者,1994年偶然一次机会,在上海市场上发现有卖葫芦摆件的,而且价格不菲。头脑灵活的他本身就有雕刻葫芦技术,一下子就意识到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但谈起刚开始探索的创业路,郝洪燃不禁唏嘘。2001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在自家12亩地里全都种上了葫芦。随着葫芦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郝洪燃毅然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投入葫芦的栽培和制作。当时村里人都喊他傻小子,认为不种地光鼓捣葫芦是不务正业。带着大家的质疑,他开启了对葫芦产业的探索之路,成为堂邑葫芦加工的领头人。
2001年,郝洪燃建起了自己的葫芦加工厂,他还从自己出资到探索找合伙人入股出资,按股分红模式,走向了产业化发展之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郝洪燃想办法扩大种植面积,他从自己种植到让村民承包种植,又增加了葫芦的品种,2000年还利用起王月河村冬天闲置的大棚,签合同种葫芦,后来,夏津、康庄、临清科技园、冠县科技园等都成了他的种植园。目前带动葫芦种植由1989年的面积百余亩,发展到现在6000余亩,品种100多个,年销量近400万个。在制作葫芦上,郝洪燃从带领自己家人制作葫芦,到2002年与侯营镇美术学校签订协议招收一些有美术功底的学徒,当年十月第一批11个学生便随他学起了葫芦雕刻技艺。据郝洪燃介绍,加工厂最多的时候就工厂内雇佣制作加工人员47人之多。除此之外,一些简单的葫芦加工,他还鼓励附近村民去领货回家制作。因为现在全国的葫芦加工大多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他这个三四十人的加工厂,从人员规模上来说,在全国也算是最大的。在葫芦制作工艺上,他多次带领徒弟去各地展销会参观学习,发现新品种,新工艺并积极探索。这些年凭借他的高超技艺、思路创新和诚信经营,让他立下了好口碑。现在他工厂加工的葫芦,都是还没开始加工就预定出一大部分。
在郝洪燃的带头下,路庄村的葫芦产业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种植、简单的加工转到了加工“工艺葫芦”上,目前全村有200多台机器在做各式各样的工艺葫芦,多的家里有五台,少的也有两台。
拓宽销路
带动村民致富
以前,路庄村里的葫芦知名度不高,人们卖葫芦都是扛着口袋走南闯北,到各地景点摆地摊或到工艺品店推销产品,村里有200多户常年在全国各地跑市场,路庄的葫芦品牌打响了‘金字招牌\’”,但总是渠道太窄。在经营中,郝洪燃敏锐地发现了网络销售的优势,于是他找专业人员为自己做了个葫芦网站,精美的葫芦图片吸引了大批爱好者,月点击量上万次。通过网站,他结识了很多葫芦爱好者和工艺制作者,以及制作葫芦工艺品的企业。他注册了“中国葫芦第一村”商标,使得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加工户纷纷效仿,几年下来,网上直销超越了传统销售模式,成为了路庄葫芦的重要销售渠道。
对于堂邑镇路庄村工艺葫芦加工制品公司的负责人郝洪燃而言,如今他东昌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又多了一项“责任”——助力扶贫。为了带动村里人共同致富,他还成立了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后,路庄村民种植葫芦的热情日益高涨起来。目前,该村种植葫芦达四五千亩并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葫芦产业链。
“前来学习的贫困户,我们免费教授技艺和网店经营方法,他们做好的葫芦作品可以返销给我们,也可以自己上网销售。”郝洪燃介绍说,现在他已带动起十几户贫困户从事葫芦加工。除此之外,对淘宝上的店主免费提供图片拍摄场所,对那些对葫芦工艺感兴趣的村民,他也是毫不吝啬,耐心传授经验。
如今,路庄有700余户人家,他培养葫芦加工艺人300余人,淘宝网店有三百多家,阿里巴巴注册用户47户,从事与葫芦加工有关事业的占95%以上,村里销售的工艺葫芦至少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路庄村成了“中国民间葫芦艺术之乡”,在网上搜寻“工艺葫芦”,网页信息一半是来自堂邑路庄。每年葫芦收获季节,在路庄村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大小客商住到村里选购葫芦。
葫芦产业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因为网上交易频繁,快件数量大,路庄也成为物流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吸引了六七家快递公司在村内抢滩驻点。慕名而来实地考察的客商也越来越多,路庄村附近的酒店,住宿,餐饮每天都是满满的。路庄村的村民们也都跟着富起来。葫芦开启了路庄村发家致富之门。
带领小葫芦
舞出大产业
郝洪燃说,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葫芦也不例外,它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要想白皮葫芦这种几毛一个普通的农产品更有价值,就必须在加工雕刻创作精品上下工夫,必须做高端,开发工艺开挖葫芦的文化价值,将东昌文化通过葫芦传扬出去。为此,他也将承担起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将手中的技艺传承出去。
以前,村里的废葫芦不是粉碎入地,就是拿回家烧火做柴,一文不值。去年,10月2日,深圳来的客户联系郝洪燃收葫芦秧,粉碎后运走,10元一斤,一亩地150斤,就这样一亩地白收一千多元,整个村多收入几十万。这又让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郝洪燃把目光瞄到了葫芦实用价值的整体开发上。
“葫芦全身都是宝,葫芦叶降血压,皮压碎又可以做枕头,葫芦去底还可以用做养生保健做成艾灸葫芦,与酒店合作做成器皿,接下来还将成本降下来研究酒葫芦与各大酒厂合作也是一个不错的市场……”谈起葫芦的实用价值开发郝洪燃有说不完的新想法。
“接下来还将继续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注册知识产权,成立公司化运作,让小小的葫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郝洪燃对葫芦的前景充满期待。
郝洪燃用一双巧手将一个个普通葫芦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新闻推荐
10月13日周四女生防偷出奇招:偷我壶娶了我据网友爆料,近日河南科技大学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壶,上面写着:偷我壶娶了我,人们说,拿还是不拿?这引来网友热议。网友点评:一把壶就想当嫁妆,幸亏机智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