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升群
大先生鲁迅很“酷”,他的文字一旦被喜欢,每一个字都会散发着光。即便是一个句子,你也几乎一眼便能辨识得出,它就是“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是鲁人版高中教材中的重点课文,我已经反反复复教了20多年,所以,一提到“纪念”,第一反应是“鲁迅先生在纪念”,而不是“纪念鲁迅先生”。高中语文教师,一般是“通过课文教语文”,越教越理性,越教越简洁,然而,每每谈及大先生其人其文,没法不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总觉得他依然在,因为他提出的很多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研究鲁迅这位文化的守夜人,研究鲁迅作品这些汉语言文学的典范,自有专家学者在。我们中学教师的任务,还是重在解读和传播,在比较感性的层面上,引导孩子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愿意叩响鲁迅研究的大门,乃至登堂入室,含英咀华,披沐在“民族魂”的光辉里。屈指算了一下,当下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作品,鲁人版高中教材选编了3篇,鲁教版初中教材选编了9篇,没有了《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等经典课文,似乎是弱化了,但从课程设置这个角度看,只是方式发生了改变,因为除了必修课本,还有选修和读本,而且可以开设鲁迅专题研究的校本课程。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朽,被时光越擦越亮。一方面,大先生犀利的文笔所活画出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和类型,更是一面来自历史深处的镜子,能够照出现代人的灵魂来。你给中学生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学生们极其有限的人生经验里,他们也会给你找到很多旁证,甚至剖析自己。《二丑艺术》中那个上等人模样的“二花脸”,《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那个灵魂猥琐不可救药的奴才,都会在孩子们的哈哈大笑中“活”起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另一方面,先生的文字堪称典范,考点很多,大先生的文章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举《孔乙己》,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举《祝福》,心理描写举《阿Q正传》,双线结构举《药》,情景交融举《雪》,夹叙夹议举《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深受广大青年的喜欢和爱戴,很时髦,现在也很时髦。最近几年从美国引进的创意写作在中国方兴未艾,很多著名高校开课了,而面向中学生的“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也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三届,这为中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我每次带队参赛,总让学生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教材,学习并模仿鲁迅先生不羁的想象与深刻的思想之融合,学生能够很快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于自己”的创意作品。《补天》里有许多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女娲造人挥动的沾满泥水的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如此绚丽,你若有心读一读青少年的创意作品、网络文学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思妙想和富丽语句都有着《故事新编》的影子。
经典不朽,能够击败时间。阅读鲁迅,拒绝庸俗,人生会渐渐有了必要的高度。反复阅读,不敢说就能真正读懂了鲁迅。然而,此种“热爱鲁迅”的方式是可以传递的,在20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在每一级学生中都能够发现真诚地景仰鲁迅、认真地阅读鲁迅的青年学子,每每能感觉得出来这种炽热的爱是自觉的,源自他们的内心。我尊重“热爱鲁迅”的青年学生,被鲁迅先生作品熏陶的青年人有可能在年轻时稍稍偏激了一点儿,但往往能够成长为“中国的脊梁”式的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因为他有担当。
读研究鲁迅的著作,能够学到很多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现代文学形象的性格,其复杂性都没有超过阿Q的。”刘再复先生用其“性格组合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直教人豁然开朗。随着读懂阿Q,也就读懂“性格组合论”,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文学分析的方法,就可从性格系统的视角,看待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产生的变化,从而动态地把握人物形象,也就提升了阅读文本的能力。
每次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小海婴与病重的父亲关于“明朝会”的对答,未尝不为之堕泪。“海婴一边哭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爸爸是个聋人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爸爸不是聋人,是病得吐字都不清楚了。鲁迅先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令人尊敬的师长。
“读鲁迅”的著作汗牛充栋,作为后生,确实承受着先生的恩泽。读王富仁先生《中国反对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读王乾坤先生的《鲁迅的生命哲学》,读孙郁先生的《鲁迅忧思录》,读周海婴先生的《鲁迅与我七十年》……聆听大师读大师,恍然有得,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爱鲁迅,读鲁迅,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你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听懂了,然后主动去找寻鲁迅的文章或“读鲁迅”的文章,就是薪火相传。我手头用的《鲁迅全集》就是恩师吕家乡先生送的,有时一边翻阅,一边参看先生写论文时夹在书中的注解,能感受到先生阅读鲁迅时的心跳,受益很多。只要鲁迅的声音依然在课堂上传响,鲁迅的思考依然在青少年的世界里传递,鲁迅先生就依然“在场”,是我们中的一员,一位长者、仁者、智者、哲人。
大先生文笔犀利,针砭国民痼弊,不瞒不骗不妥协;大先生巨笔如椽,疗救国民魂灵,大智大慧,旨在“树人”。他的时代过去了,但他的声音和智慧仍然在;他论争的对象消逝了,但他批评的现象并未匿迹。他,是光,也是热;是爱的大纛,也是憎的丰碑,我们也需要大先生活在当下这个大时代。
虔敬地阅读鲁迅,披沐在大先生的光芒里,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爱着他的爱,憎着他的憎,这便是最真切的纪念。
(本文作者为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教师)
新闻推荐
这是齐鲁晚报《齐鲁楼市》推出的买家做主角的栏目。如果您在买房、卖房、收房、验房、物业、按揭等方面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致电本报。楼事无大小,记者帮您办。齐鲁楼市官方微信:齐鲁晚报齐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