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潘柳黛、张爱玲、关露,据传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其中潘柳黛与张爱玲发生了一段笔墨官司,且纠缠数十年而不休。
潘柳黛本名思琼,别名柳黛,1920年2月12日生于北京市东城区一个旗人家庭。1940年,潘柳黛到了南京,在《京报》副刊当誊稿员,因文笔出众,不久转为记者。随后潘辗转于几家小报当编辑,并给各小报写专栏,“享受着如同女明星般的瞩目”。
所谓“四大才女”的说法,应是此时流传开来的。
然而,据学者祝淳翔考证,“四大才女”可能是潘柳黛的自炫,当时小报确有四女作家之说,有时指丁芝、张宛青、潘柳黛、苏青(因四人都曾离过婚),很少有人将潘柳黛和张爱玲并列在一起。原因是:“潘柳黛的作品,芜杂荒乱,野气冲天,而又野而不悍,就觉力薄,实在是不能与张、冯(苏青本名冯和议)并论。”
潘柳黛一生严肃创作不多,代表作是1945年出版的《退职夫人自传》,被誉为“(与)中国女性主义小说经典的苏青名作《结婚十年》堪称‘双璧\’”,潘柳黛还有一本少有人知的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传奇》(可能写于上世纪50年代),两本小说均展现出女性主义视角。
张爱玲曾借苏青的话来评价潘:“这种女人,腰既不柳,眉也不黛,胖得像箩筐,装得倒是风情万种的样子,其实骨子里俗得很。”(后半句可能是张自己加上的,未必是苏青的意见)对于超重,潘柳黛自己倒是看得开,曾说:“有人看见我名字,总以为我一定是瘦比黄花的样子,我说那是因为他只看到柳枝,没有看到柳树的缘故。”
潘柳黛的写作“以多幽默感和热情横溢胜”,常夹杂不必要的刻薄词句,这从她得罪张爱玲的那篇《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便能看出来。
1944年《杂志》月刊第十三卷(五六月出刊)上,胡兰成写了《论张爱玲》一文,提到张爱玲的“贵族血液”,赞美她的创作“横看成岭侧成峰”。
潘柳黛反问:胡兰成何时“横看”和“侧看”张爱玲了?暗示二人关系不正常。对于“贵族血液”,潘柳黛则嘲讽道:张爱玲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这种关系就像太平洋上淹死一只老母鸡,吃黄浦江水的上海人却自称喝到了鸡汤一样。文章化名“真西哲”,因胡的文章说张爱玲的个人主义可与西哲苏格拉底、卢梭相提并论。
在苏青提醒下,张爱玲才注意到这篇文章,读后“一时气得浑身发抖……差点流下眼泪”。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潘柳黛的解释是:“当时我只顾好玩,说得痛快,谁知以后不但胡兰成对我不叫应(照应的意思)了,就是张爱玲也‘敬鬼神而远之\’不再与我轧淘(交朋友之意,吴语)。”
而张爱玲的解释是,一次潘柳黛和苏青预约上门拜访张爱玲,张特意穿了件柠檬黄露臂晚礼服等她们,以示郑重,可二人迟到了5至10分钟,门铃响时,张爱玲对佣人说:“秦妈,告诉她们,本小姐现在不会客。”潘柳黛站在前面,看到了张爱玲,便问她是不是有贵客,但张还是请她们吃了闭门羹。半个月后,苏青打电话给张:“你不好好接待潘柳黛,遭报应了。”苏青所说的“报应”,就是潘柳黛的那篇文章。
从潘柳黛的文章中可以找出蛛丝马迹,她在1975年发表的《记张爱玲》中,曾写道:“她(指张爱玲)在上海时,又一度攻读于圣约翰大学,虽然没有毕业,但教会学校的神髓却被她领会到了……她的时间观念,是比飞机开航还要准确的。”
恶骂张爱玲,或可从潘柳黛个人经历的角度去理解,潘因专栏成名,因为她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话说得越绝对越激烈,得到的回报就越丰厚,这使潘对文字的“社会意义”产生误解,将四处树敌、人身攻击当成批判。
(摘自《北京晚报》,文/唐山)
新闻推荐
谷建芬本报讯“一听到小孩子唱歌,我就想掉眼泪。”81岁的谷建芬喃喃地说。上周末,由谷建芬创作的“新学堂歌”在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公益儿童音乐会上唱响。看着小朋友们天真的面庞,听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