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
在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船票以及浅浅的海峡。而在台湾老兵高秉涵的心里,乡愁是一封封未寄出的信,是深夜伴着泪水咽下的故土,是想娘时可以靠一靠的蓝色布褂。
知道高秉涵老先生的名字是从几年前的一篇冰点特稿《葬我于故乡》,之后陆续从新闻里看到关于他的消息,前两年他还成了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捧读山东作家高艳国、赵方新的新书《中国老兵安魂曲》,又对高老的故事有了一次全景式的了解。这本书采用“合唱—独唱—合唱”的交响乐式结构,真实记述了台湾老兵高秉涵、山东老兵郑沂家、山西老兵王艾甫,为逝去的战友寻访故乡、落实姓名、魂归故里的艰难动人故事。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数百万军民穿过大江大海,最终抵达了海峡对岸的台湾。13岁的高秉涵跟着“军帽是太阳”的部队一路逃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觉得这只是一次分别,直到踏上厦门去往台湾的舰船,他才真正明白:故乡回不去了,母亲见不着了。同样被乡愁困扰的有他在台湾的500名菏泽同乡,还有数十万抱着“反攻大陆”希望的老兵。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打听着关于故乡的一切,将记忆中故乡的人和事一遍遍地说着,生怕记忆被时间吞噬了。
20多年前,两岸恢复了联系,很多人跨过了浅浅的海峡,很多人的生命和思念则淹没在了海峡的涛声中。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也有倔强的老兵不愿生为游子,死成孤魂。同乡中年龄最小的高秉涵就成了这些老兵灵魂的摆渡人,他将一坛坛骨灰捧回老兵的故乡。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游子归乡,叶落归根。所有的颠沛流离最终都化成了故乡的一抔泥土,一个个已经快被遗忘的生命,经他的努力,又在两岸的人民中复活了——哦,原来有这样一群人曾经历过如此的生离死别,曾如此渴望地回到家乡。
新闻推荐
10月2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等主办,北京辉耀百年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泽辉体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泽辉体育”杯首届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联赛女子组决赛,在山东体育学院济南校区综合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