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里的红山窑
□赵兴高
红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因山北坡披红土,取其色谓之红山。红山之上多窑,故名红山窑,所处村由此名为红山窑村,所处乡亦名红山窑乡。
红山高百余米,光秃秃的山岭寸草不生,外观和河西走廊任何一座山峦并无二致,然而红山却是河西走廊名副其实的一座奇山。
红山的奇,奇在一山拥有“黑”“白”“红”三种窑。红山藏有丰富的煤炭,当地居民开窑取煤,以其生火做饭、取暖、烧制陶瓷,谓之“黑”窑。红山同时藏有大量可供烧制陶瓷的白土,窑家开窑取其作坯料,谓之“白”窑。所谓“红”窑,则指窑家造窑制陶瓷时,其窑以红土封顶,起火烧陶瓷时,窑似燃着了的火炉一般通红。
在河西走廊,一山拥有一大宝藏,即谓之名山;一山拥有两大宝藏,可谓之富山;一山拥有三大宝藏,则谓之奇山。更何况红山所拥有的三大宝藏,分别为烧窑所用的煤炭,制坯所用的白土,起炉所用的红土。烧制陶瓷所用三料,取之于一山,不可不称之为奇!
红山的陶瓷业究竟源于何时?官方并无记载,民间亦无一致说法。我曾邀考古专家孙寿龄先生同往,他从烂瓷残陶间进行考证,认定为明初或稍晚。近日与制陶艺人张长善老人交谈,他告诉我,窑匠们口口相传,早在明洪武年间,红山就开始了“黑”“白”窑生产。两者说法相近,概明代初期红山即出现了陶瓷制造业。
我相信,第一个开窑取煤炭白土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有着煤炭一样的热情和白土一样的纯真,他一定举着第一件烧制出的陶瓷品,站在红山顶上,撑起过一片天空。我仿佛看见,那曾经比黎明更早的炉火烧红的天空,陶瓷一样光彩照人的红山的天空。
红山的陶瓷是纯手工制作,练泥、拉坯、印坯、制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等,全部由手工来完成。红山的陶瓷品,大到缸、罐、盆、桶,小到碟、碗、杯、盏,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故在以陶瓷为主要生活用品的明清时期,红山的陶瓷业极为兴盛,商贩多以驼队远销民勤、武威、张掖、酒泉、新疆等地,成为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有名的陶瓷产地。
站在窑前,我想象着一个个烧窑的人,就好比这粉尘一般的白泥粒,他们拿自己的汗、泪甚至血,与白土和在一起,烧制出一件件陶瓷品,而他们却融入岁月,不知名姓,就如同这陶瓷片,谁能将其中的泥土和水分分辨出来?
张长善老人回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红山一度形成了三家销售旺铺和马、石、田、王、蔡五家大窑主,当时民谚道:“红山窑、红山窑,绕不过三铺五孔窑。”其时红山的商贸红极一时,甚至红山窑享有了小凉州的美誉。然此后随着玻璃和塑料制品的出现,陶瓷业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近日去红山,窑尚在,却不见了烧窑人。走访一些窑匠,无不概言:往日不再,红山难红。随处是陶瓷的碎片,拣一片在手上,我感觉到了它的重量,我必须得承认,这是红山的重量,更是从陶瓷业界撤退了的窑匠们留下的属于他们的全部重量。
要离开红山了,回头望去,远远的红山,仿佛一孔点燃了火的窑,在晚霞里炙烤着。
新闻推荐
【快语锐言】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樊泽民陈怡琴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找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