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大别山的老区人民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种种历史因素,这片土地上虽有丰腴的物产和造化神奇的山河美景,这里的人民生活却并不富庶。六安市金寨县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然而,大别山不仅有着红色文化的基因,还有着不可多得的地缘优势。随着近几年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身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正大力实施“旅游富县”战略,推行旅游***模式,积极将这片人间乐土展现在世人面前。9月19日,“挺进大别山”红色专列是由青岛开出的、第一次直达安徽六安的火车专列,带去的不仅仅是近千名山东游客游山玩水,更带去的是一份感恩之情、敬佩之意和责任之心。
旅游反哺,扶贫对接。“***”和大别山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结合起来,正发生着其妙的化学反应,让扶贫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用镜头去“捕捉”秋色
9月正是大别山最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时节。在这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正是秋景的最佳拍摄地,喜爱摄影的你一定要用镜头去“捕捉”这抹最亮丽的秋色。一路上,您可以作为我们特邀的“随团摄影师”,记录下欢歌笑语。回程后,您的满意作品,本报将给予刊登,留作最难忘的回忆。咨询电话:0532-66988549
大别山之
追根溯源
山之南北景迥异此山大别于他山
大别山,但凡第一次听到这个山名的人都觉得这名字太与众不同了,为什么叫大别山呢?追根溯源,这是和大别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有关的,大别山脉连绵千余公里,是中国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别山南山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异也很大。相传西汉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又有一说为李白)在二十岁时曾游历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许多名山大川,当他登上了大别山主峰后,观赏了南北二侧的景色不禁感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大别山由此得名。
大别山一带自古以来地灵人杰。一代名相孙叔敖,施教于民、布政以道,兴修水利、厉行法治,助楚庄王称霸天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开发东吴,治理水患,是上海、苏州等地人文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率五千弟子开发闽南,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宋朝宰相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界之泰斗;一代文豪何景明,为“前七子”的领袖,名播全国文坛;祖籍光州固始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勇抗清,是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和植物学名著;清代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成为当时的学术泰斗……
沧桑的古老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众多的英才豪杰,传奇的风云故事,神秘的遗址遗迹……这一切,无疑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更增光彩,也构成了大别山独具魅力的人文历史。
大别山之
兵家必争
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
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横跨鄂豫皖三省,呈东南往西北走向,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位于安徽六安霍山县境内。大别山东视南京,西隔武汉,基本上位于南京和武汉的正中间,正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
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目,“六安”之名沿袭至今。在历史上,六安素来都是战略要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发生在这里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往今来,六安英才辈出。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近代有辛亥名杰柏文蔚、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孙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更涌现了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大别山之
造化神妙
山到多云弯复弯最多云处众山环
虽然没有春天的绮丽,没有盛夏的奔放,但秋日的大别山多了一份宁静与和谐,多了一份色彩的斑斓。在安徽金寨县西南部的大别山腹地,有一处天堂寨。天堂寨古称“多云山”,晴日当空,云亦不断,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可谓“千岩万壑生紫烟,山在虚无缥缈间”,故而得名。
有山就有水,阳刚之山,阴柔之水,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堂寨秋天的山水便是这么一首隽永的缠绵诗话,更是一幅收获与品味的水墨画卷。
天堂寨的瀑布群洒脱而又孤傲。这些水来自哪里?原来,天堂寨森林覆盖率高达96.5%,植被下吸纳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湿润的气候环境更令其瀑布丰满、泉溪密布,水质清澈而又甘甜。山岩之水汇聚,娃娃鱼等珍稀动物便常年生存其中,形成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新闻推荐
195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着手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那时,别说核动力潜艇,就是核物理方面的人才也没几个,而且资料非常少,能见到的国外核潜艇资料,只有公开发行的《简氏防务年鉴》上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