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移民城市嘉峪关 (报告文学)刘恩友

2016-09-13 00:00   https://www.yybnet.net/

 

一座城市,人是撑起它的最重要元素。一代又一代嘉峪关移民,在丝路和长城的交汇点上,以张骞凿空、玄奘拓荒的精神,托起了城市的新高度。在“一带一路”的大视野中,嘉峪关移民开启了继魏晋之后新的丝路传说。

——题记

中篇:移民筑巢的记忆剪接

“烟雨四时如画屏,文脉千年贯时空。此生少有陶醉地,湖光山色撼心灵。” 移民带来的是方方面面的融合,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地理之“通”、思维方式之“通”、人情之“通”、综合创新之“通”、顺其自然之“通”、政通人和之“通”的集中汇聚。这些无疑构筑了交流与经济大通道的新丝路平台,使嘉峪关移民城市延续并发展了昔日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荣景象。

经济灌溉城市发展

在戈壁建起一座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经济就像水和生命一样,成为制约因素。和嘉峪关市的支柱企业酒钢一样,移民城市嘉峪关走过了尤为艰难的创业岁月。

“1982年,市上决定成立四大班子,但是困难重重,一没钱,二没人,三没地方。当时,全市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00多万元,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经费非常紧张,人员就是从各个地方抽调,办公的地方也是非常简陋,市委办公楼设在酒钢老医院,市人大、市政府没有办公场所,决定由市第一建筑公司突击建一座小办公楼,由于市第一建筑公司没有建筑楼房的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建。”时任主抓全市工业的市委副书记程万琦回忆起这些往事,脑海里还清晰地回放着那个零星的楼群中间到处裸露着戈壁原始地皮的嘉峪关,风一吹,灰头土脸,沙尘满街。

那时候,全市没有一家像样的正规工厂,有的只是一些小厂子,如皮鞋厂、木器厂、农机厂、电石厂、黏土厂,这些厂子基本都是亏损的,情况稍微好一点的就是电石厂。后来,又建了一个炭黑厂。厂房是建成了,但是由于门太小,设备进不去,只能用吊车把设备从屋顶吊进去……“那个难啊,几乎动摇了叫人干下去的决心!”说到这些城市经济初创时的艰辛,时任市委书记高复像一个操持家务的家长,回忆起来还揪着心,在他身上我看到一代代嘉峪关执政者披肝沥胆的胸襟和气魄。

在这块曾经被驼铃羌笛浸润的地方,嘉峪关市地方工业沐浴着丝绸神性的光芒,终于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创业岁月。时序进入21世纪,移民城市嘉峪关又以新的姿容,挺立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潮里。在原有铁合金、铸造、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加工”千亿级产业链。随着中国华电、上海航天、中利腾晖等10余家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前后落户嘉峪关,又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发展了酒钢东兴铝业、甘肃广银铝业、索通预焙阳极、甘肃中威斯铝业等6家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建设集模具配套、污水处理、仓储、物流为一体的铝制品深加工产业园,构建起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站在长城和丝绸之路交汇处的嘉峪关上,600多年的关楼镀上了岁月的颜色,一不留神,思绪就越过烽燧墩台的深阔背景,回到明朝那使节往来、商贾云集的关口。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嘉峪关深远的城市背景,也是嘉峪关永远也描绘不完的蓝图。这种多重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铸就出嘉峪关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招徕着天南地北的精英人才,也吸引着眼光独到的工业企业的加盟。1999年,武威铁路分局对管内站段、站区的局部进行调整,先后将原设在玉门站东站的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房建生活段、铁路医院等7个生产站段及铁路地区办事处搬迁至嘉峪关。2007年2月,中核四〇四厂将生活基地迁到嘉峪关,6100余户2万余人的职工及家属安居嘉峪关。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大唐八〇三电厂在嘉峪关南市区创建了生活基地,817户2000多名职工迁入嘉峪关。

至此,嘉峪关在一次次的移民中,形成了今天30多万人的规模。嘉峪关的社会经济既有江河澎湃之势,又有细流的源源流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如今,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0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2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14元,居全省首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371元,连续十三年居全省第一位。

和城市工业一样,嘉峪关的城市商业也是从零开始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移民中,一批又一批的创业队伍云集嘉峪关。

“西部天地”创始人周浩义,就是那时候只身从安徽来嘉峪关创业的。他靠借来的2000元开了一个40多平方米的水果日杂店起家,一路摸爬滚打十几年,于1994年成立了嘉峪关市西部天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员工2000多人,是河西地区拥有连锁超市及便利店达百余家的大型民营企业。

“当初选中来嘉峪关发展,主要是看中了嘉峪关的创业环境,地域宽阔,民风淳朴,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回忆起20多年的创业经历,周浩义董事长深有感触地说。

像这样扎根嘉峪关的徽商、浙商、豫商、秦商、渝商等已组成了许多商会,商会经济为嘉峪关的发展,涂抹上了五颜六色的光彩。在扶贫济困的各种活动中、在慈善募捐的晚会现场,总是活跃着这些客商的身影。他们生活在嘉峪关,早已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力量。

融入嘉峪关这座移民城市的还有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创业者,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来,走着走着就在嘉峪关停下了脚步,在这里甩开膀子干了起来。老王头是个卖菜的,从庆阳来,在嘉峪关卖了20多年的菜。“嘉峪关的菜好卖,可以养活自己。”老王头乐呵呵地说。他现在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买了两室一厅的新商品房,除大女儿回老家工作外,儿子和两个小女儿都在嘉峪关做事。

老王头说,他是八十年代初来嘉峪关的,由于没什么积蓄,做不了大生意,就在划定的市场内铺块塑料布,摆起了自己的菜摊。说是菜市场,实际上当时还是一片戈壁滩。那时嘉峪关的风沙大,春天刮沙尘暴的时候,塑料片和菜叶满市场飞,在市场待一天,灰头土脸,他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卖菜,孩子每天也成了土猴。有一次孩子突然找不着了,吓得他疯了似的满菜场找,菜场的人也跟着他满菜场喊,最后发现孩子在菜市场对面超市旮旯里睡着了!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买套自己的房子。

“现在不仅有了自己的房子,在菜市场还有了菜房子,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经营环境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出来的。”坐在装修新潮的新楼房里,老王头似乎忘记了那些和风沙较劲的过往,幸福和满足真实地溢在他的脸上。

像老王头这样来嘉峪关的创业者随处都是,河口路一对河南小夫妇卖灌饼早点,每天卖得很俏,他们在摊上放着一个装钱的纸盒,顾客自己找钱,他们从来不看。“你不看不怕少钱吗?”“嘉峪关人素质高,从来不少给多拿。”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和种树种草一样,离人们生活最近的嘉峪关集贸市场建设更是从“一草一木”种起,种出了今天嘉峪关商贸经济的繁茂之林。

1992年以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有计划地进行市场规划和建设,将集贸市场建设列为市政府的惠民实事来抓,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亲临现场解决施工的难题,调整建设方案。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相继建成迎宾路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镜铁市场、阳光市场、佳和市场等20多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并投入使用,形成了多层次规模化的市场网络格局。市场开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姜华看着高架棚下忙碌的菜贩果贩们,自豪地说,“现在无论是刮风下雨,蔬菜水果都不会缺。”新的市场格局,就像嘉峪关市的菜窖、大厨房,不断改善着嘉峪关人的口味,提升着嘉峪关的生活质量。

走进菜市场里,经销牛羊猪肉的河南人,卖豆腐的湖北人,经营各种调料的四川人,做馕皮子的陕西人,烤羊肉串的新疆人,用各自的方言交谈得不亦乐乎,但一旦有了顾客,他们又立马转换了角色,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与你交流,听得人忍俊不禁。现在,大家已在多元文化和方言中交融,渐渐也就不大用方言说话了,中老年人也会用相近的普通话和年轻人说笑,土生土长的嘉峪关年轻人普通话都非常的纯正。

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东方百盛购物中心、恒基美居家居广场、新河西商贸城的建成运营,国美、苏宁、华联等一批知名品牌也相继入驻嘉峪关市。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95亿元,这和嘉峪关建市之后第一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教育夯筑人文之基

自1974年7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酒钢建设第二次上马,嘉峪关重新拉开了长达40年的移民序幕,在这次的大移民中,除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外,还广泛招募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医务、教育工作者。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嘉峪关的教育事业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拓荒岁月。”在嘉峪关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30多年的闫桂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所有的德行和操守铸造成一座灯塔,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嘉峪关,闫桂珍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从小在东北黑土地上长大,1985年本可以留校的她,得知酒钢公司缺少教师,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应聘。

“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嘉峪关这片热土。这里有我心爱的学生,有我热爱的事业,还有那难忘的青春岁月。”闫桂珍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向往。对于她来说,2012年教师节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被授予“推动嘉峪关市教育事业特殊贡献奖”并获得20万元奖金。此时,家境并不宽裕的她却萌生了捐出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一个爱心助学协会的想法。如何凑齐200万元注册资金,就成为她课业之外的重要工作。每天一下课,她就骑着一辆破旧褪色的自行车,顶风冒雨地奔走在募集善款的路上。经过一年的努力,“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终于在2013年8月28日注册并开始发展会员、吸纳社会捐助。这个协会是甘肃省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教育爱心助学组织。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巾帼奖章、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金奖、全国语文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她常年带3个班的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加上早读、晚自习、辅导课,她有时一天要上七八节课,几乎没有在凌晨一点以前睡过觉。54岁的她腰弯了、背驼了,脚上经常穿着一双掉色的棕色皮鞋,却累计捐资助学达30余万元,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成才付出了她全部的心血。

和闫桂珍一样,1997年调到嘉峪关市一中任教的何军海,在嘉峪关执教已近20年。这么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几乎每天早晨七点刚过,宁静的校园里便会响起他匆匆的脚步声,开楼门的老师傅说,何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一天,何老师照例早早到校,为办公室提开水时不慎将腿部严重烫伤,医生让住院治疗,他却在家自己涂上药膏,用纱布绑住,坐三轮车赶到学校,吃力地扶着楼梯扶手,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室,给高三学生上课辅导。站在教育教学这块现实的土地上,他培土播种,春耕秋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因而取得了累累硕果:市级劳动模范、市名师教育教学专家、省园丁奖、甘肃省骨干教师、全国十佳高中班主任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他像开山找矿一样,挖掘着学生这座宝藏。

他们多像铁山上吸着粉尘的挖矿者,所不同的是他们挖的是人才矿,他们用生命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学生,为嘉峪关这座移民城市培育着未来和明天。

闫桂珍、何军海是这代移民嘉峪关、献身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身后还有王林、周哲、卢同朱、孙维平、关福海、宋华等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地耕耘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他们从长满大豆高粱谷子的黑土地、红土地、黄土地的远方来,有的就是嘉峪关移民第二代的代表,成为嘉峪关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和专家型人才,携手耕耘着嘉峪关教育事业这片深情的土地。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育,对于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移民城市来说,更是如此。嘉峪关的教育是随着1965年酒钢的第二次上马、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才着手筹建的。1971年,“政企合一”的嘉峪关市革委会决定,在原有酒钢教育的基础上设立前进路小学、嘉峪关师范班、嘉峪关市中学、前进路小学,总编制73人。

恢复高考以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那是1982年7月以后,嘉峪关市首先对中小学布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撤销农村村学点、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农村的完全中学改建为独立初中,至此,城区有8所小学、4所中学、1所师范学校,全市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再后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嘉峪关市一中、酒钢三中高级中学、酒钢钢铁学院等院校。

漫步在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校园里,如同置身于花园之中。“嘉峪关1989年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以后,又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全市的中小学、幼儿园发展到45所。从1995年开始,嘉峪关市政府用5年的时间,高标准改建校舍,中小学全部建成了结构合理、造型新颖、水电暖齐全、设施完善的新楼房,部分学校还修建了山、泉、碑、雕、亭、文化长廊等景致。”市教育局局长杨录祥如数家珍。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是政府最大的惠民工程。从建市之初的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学设备的困难局面,发展到今天的96所学校,2592名专任教师、2804名教职工以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特殊教育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这之中凝聚着一代代嘉峪关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上了年纪的嘉峪关教育工作者,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身为市委副书记的刘恭,从兰州大学求来价值2万元的理生化实验器材的无偿支援,调配给各中小学的情况。那是一种辛酸,更是一种激励,激励嘉峪关的教育从热爱和困境中崛起。

“每天清晨,总有一些喜鹊在校园里飞翔。”酒钢三中党总支书记孙维平自豪地说。位于嘉峪关南市区的酒钢三中新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楼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青砖灰瓦,造型古朴。颜色艳丽的塑胶铺满了整个操场,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这个占地285亩、投资近2.7亿元的新校区,成为甘肃省第一所寄宿制独立重点高中学校。有一天我陪一外地客人途经酒钢三中,气派的三中外观和景色让他断定这是一座知名度很高的大学,他竟然问我这是什么大学,我开玩笑地说这是三中大学。《嘉峪关日报》曾以“喜鹊夸我书声早”对酒钢三中作了详尽的报道,成为嘉峪关教育发展的见证。

漫步在这种封闭式的校园里,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位庆阳籍的老市一中校长的身影。学校开会他总坐在操场边长条桌的中间,戴一副厚厚的眼镜,操场里的学生身上落满沙尘,校长身上也满是尘土。他不时地摘下眼镜用手擦一擦,然后操着一口浓重的庆阳口音讲话。他整天为改变学校的面貌奔走,要修足球场,他不想看到他的学生在裸露的卵石滩里踢足球,踢得土猴一般;要盖校舍,他不想六七十个孩子挤在一间教育里,几乎没法上课。和他一样的孙一峰等许许多多嘉峪关的老教育人,为嘉峪关教育事业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嘉峪关的教育历史会永远记得他们。

漫步在樱花怒放、鸟雀轻飞的校园里,我不知道那位老校长在哪里,但我想他看到今天这么好的校园,他应该知足而乐了。现在的孩子在多功能教室里做着各种实验,住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先辈们住地窝子的创业史于他们已像一个传说。

这些“00后”们——嘉峪关移民繁衍的第四代嘉峪关人,他们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祖辈父辈们那种“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已成为他们生命里永远不会流失的基因。他们争着比着创新学习成绩,以至连年的高考嘉峪关总有全省的状元以及占据着骄人的名牌大学升学率。

如果说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在他们祖辈和父辈们身上得到了全面诠释的话,那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嘉峪关精神,则在嘉峪关孩子的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这是嘉峪关博大精深的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延伸,是农耕文明和移民文化的融合和拓展。

科技助推腾飞之梦

走在长城边,随手捡起一块瓦片,说不定就是600多年前哪位筑城的工匠丢下的。在驼铃悠扬的路上猛一回头,新边塞诗的韵律就会从《凉州词》的意境里奔涌而来,落在了嘉峪关人的心头。嘉峪关的文化源头,可以穿越时空,追溯黑山里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凿刻岩画的足迹,聆听汉唐丝绸马队西去大秦罗马的嘚嘚蹄声,探访魏晋移民们桑园农宅里的生活场景……但时间终归是荒芜了岁月,时序进入嘉峪关市的初建之时,除了嘉峪关关城和断断续续的长城遗存,一切几近荒芜。嘉峪关的科技医疗事业建设也趟过了一段搭锅起灶的艰辛之路。

“从嘉峪关站出来,迎接我的是炽热的无遮无掩的太阳,街上的行人和树木一样稀少,师兄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把我和我的铺盖卷拉到了市政单身宿舍安置下来。从此,我就成了嘉峪关的一员。”坐在嘉峪关大剧院看舞剧《天下雄关》的民盟副主委李小娇感慨万千。

她还清楚地记得1993年来嘉峪关时的情景:“那时认识了很多来自庆阳、静宁、庄浪、定西、通渭、天水、会宁等地的医院同事和伙伴,大家一起称为河东老乡,彼此没有问为什么,就奔这个还不怎么拥挤又不拒绝接纳外地人的城市来了;那时大家骑自行车上下班,扛液化气罐做饭,周末就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去看嘉峪关城楼……”

与李小娇同样来自河东的她的同行、全省医德医风建设标兵周国庆,“放弃留在三甲医院的机会,俯首社区卫生服务二十年,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抱定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的朴素信念,德艺双修,用精湛医术点亮生命之灯,用高尚医德缝合医患裂缝。”为此,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荣获“甘肃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称号。

医疗卫生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居乐业的保障。在这样一座戈壁小城,建设一所生态园林式医院,对许多人来说也许难以想象。但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解放思想,于2012年前瞻性规划在南市区建设一批医疗卫生机构,把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住院综合建设项目移至南市区,把市一院建成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该项目于2013年被列为市委、市政府惠民实事之一。

新建的南市区医院总用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一期工程计划投资近1.9亿元,总建筑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是一所集高科技、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医院。医院设计采用医疗街式的绿色景观,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的通透、花园、庭院式的设计与布局。通过医院街垂直水平与门诊、医技、手术、病房等相互连接,功能分区明确,便于识别,是目前省内外医院整体方案的一个成功典范。

“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8个,专业医疗卫生人员293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7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77%。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卫生城市”。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张诚无比自豪地说。看病方便了,就医环境舒适了,医疗保障健全了,移民城市嘉峪关的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化的优质细胞。

看着自己的家园变化日新月异,看着城市就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不少雄关人幸福满怀。

嘉峪关的科学技术事业从没落下过。早在嘉峪关的建市之初的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酒钢在开发镜铁山矿的进程中,引进、消化瑞典采矿技术、采矿劳动生产率等6项指标居全行业第一,获得了1979年科技大会奖。

“夜深了,寂静的病房里,电脑屏幕发出微弱的光,照在田彬峰蜡黄的脸上。‘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尽快把它写完。\’田彬峰跟护士说完,颤抖的手又开始敲击键盘,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吃力。这是田彬峰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最重要的事……”2012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这样向人们述说着酒钢集团公司原储运部设备保障作业班长田彬峰的故事。

田彬峰是陕西彬县人,1995年酒钢技校毕业后进入集团公司运输部工作。2004年,技术出众的田彬峰调入储运部,从事设备检修。2011年3月,他被聘为酒钢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同年被集团公司授予“金牌工人”荣誉称号。仅生命的最后两年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优化方案40余项,为公司创效500多万元。在人生最后的日子,与疾病战斗,和剧疼抗争,在病床上完成了400多页、近12万字的首部技师教材,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

田彬峰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的政治品质,勤于学习、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定意志,是践行酒钢铁山精神的优秀代表。还有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王军汉,有荣登“中国好人榜”的郭彬及甘肃省劳动模范韩玉华,他们都是新一代酒钢移民的杰出代表。

秉承着这种技术革新的传统,酒钢如今的碳钢、不锈钢两大生产主业具备年产1300万吨钢(其中不锈钢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完成从采矿、选矿、烧结、焦化到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完整配套的碳钢和不锈钢现代化工艺装备体系,主体生产装备全部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二三十年前,这里根本见不到活鱼,冬天的蔬菜基本是从外地运来。”一位从南方移民而来的爱吃鱼的女士,边拣着花花绿绿的蔬菜边和我唠嗑,回忆起刚来嘉峪关吃不到新鲜蔬菜的日子,她的眼神里似乎还透着说不尽的忧伤。

“为了实验出蘸花药剂,他采取闻、尝的方法,虽然因中毒,鼻子的嗅觉麻木了,嘴歪了,但是,他从此迷上了农业科技,走进了科技迷宫,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2009年,他拿到了‘农业技术中技技师\’职称。成了农业土专家的他,左邻右舍的蔬菜生病了叫他去看,或者拿着生病的菜叶来让他瞧瞧,总能手到病除。”他叫张斌林,2010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带头人”,2012年被甘肃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领导小组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嘉峪关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嘉峪关市劳动模范”。

张斌林说,他有七座日光温棚,其中三座桃树,两座红提葡萄,两座育苗棚是协会的,由他管理。在张斌林的带领下,嘉峪关市冯家沟村2008年成立了“兴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张掖市引进反季节红提葡萄进行种植。自此,冯家沟村三组油桃种植60多座,葡萄种植40多座,蔬菜20多座,收入达百万元,合作社成为“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这个“土专家”为了试验蜜蜂授粉的方法,捡起蜜蜂观察,有时被蜜蜂蜇得鼻青脸肿。

在嘉峪关市大踏步地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走在嘉峪关的街头巷尾,你能看到天南地北的花草树木,这些树木都是通过农技师改良培育出来,迎着嘉峪关的阳光雨露拔节生长。(中)(题图摄影:姜百文)

新闻推荐

南昌举行纪念红军长征 胜利80周年交响音乐会

△月日,演员在表演《飞越大渡河》。当日,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等部门在南昌举办“长路漫漫红旗飘飘”江西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交响音乐会。(新华社发)...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移民城市嘉峪关 (报告文学)刘恩友)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