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凉州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马顺龙
近年来,凉州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为了切实解决资源型、结构型缺水问题,凉州区深入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以明晰水权和工程产权为前提,以完善计量设施为基础,以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保障,以创新水价和节水奖补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为核心,形成了“水权精细化、计量智能化、水价多样化、奖补精准化、产权明晰化、协会规范化”多措并举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模式。全区用水总量由2006年的12.53亿立方米减少到2015年的10.05亿立方米,减少2.48亿立方米,减幅达19.8%;农业用水量由11.45亿立方米减少到7.38亿立方米,减幅达35%,用水总量大幅下降。农业、生态、工业、生活配水比例由91.4∶2.2∶4.1∶2.3调整为73.6∶6.3∶15.1∶5,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
建立“一证一卡一台账”的水权精细化管理机制,实现了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体要求,凉州区逐年压减农业用水,将水资源由低效益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移,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形成了区级→灌区→乡镇→协会→小组分级负责的五级水权分配落实机制,将水权总量按行业逐级分配明晰到17.84万用水户,逐户颁发了水权证。用水户按照“计划使用、节约归己、有偿转让、超用不补”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水权。在用水过程中,细化轮次供用水计划,建立分类作物供用水台账,分轮次刷卡取水,实行水权网格化管理,推行水权年初预算、年终审计决算制度。通过逐级审核、层层监管、凭卡供水、台账登记、轮次控制,实现了水权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
搭建水权交易平台,促进了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全区成立了1个区级、7个灌区级水权交易中心,在农民用水户协会设立交易点,应用网上在线水权交易信息化系统,鼓励用水户开展水权交易,探索开展了土地流转后的水权流转方式,培育建立水市场。制定出台了《凉州区加快水权水市场建设指导意见》《凉州区农业用水交易管理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对农业用水交易范围、条件、方式等进行了规范。在水权交易过程中,探索形成了《水权交易申请》《水权交易协议》《水量交易结算》《水权交易公示》等制度和模式,保证了水权交易工作有序进行。农业水权交易根据供水条件、供水量、交易层级按不同程序进行,灌水小组内用水户农业灌溉轮次小额度水权交易,由双方自主协商交易;协会内灌水小组间农业灌溉轮次小额度水权交易,由农民用水户协会主持进行;农业灌溉用水交易水量在1000立方米至10万立方米的,具体交易由乡镇水权交易中心主持进行;农业灌溉用水交易水量在10万立方米至50万立方米,或者跨乡镇交易的,由灌区水权交易中心主持进行。水权交易价由交易双方参照政府价格部门核定的基本水价协商确定,但不得超过基本水价的3倍。通过水权交易、水权转让等,实现了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2010年至2015年,全区累计交易水权434起1307万立方米。
凉州区还建立用水计量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关死了无序用水的“阀门”。安装计量设施,全区4887眼机电井全部安装了智能化计量设施,由IC卡缴费终端系统控制出水量,当卡上水量用完后,系统停止运行,达到自动控制用水的目的。实现计量设施远程控制,研发应用了地下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远程终端传输的机井当前用水量、累计用水量,能够迅速判断该眼机井水量使用情况及当前水表读数,若出现水权超用等违规取水行为可远程关闭机井,有效实现对水资源监管,为严格落实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推行在线网络交易,依托清华大学研发的在线网上水权交易系统,在网上发布各用水户的余缺水量信息,由用水户在网上开展水权交易,系统自动生成交易协议,并可实时查询交易信息,为水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计量设施用水管理,出台了《凉州区机电井智能化计量设施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水务、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行刷卡水量、水表读数、台账数据“三对口”和水管单位、乡镇、水务局“三检查”等制度,实现了用水精准计量,做到了配水、计量、收费“三到户”,从根本上保证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目标的实现,为节水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支撑。
实行终端水价+分类水价+累进加价的多样化水价政策,撬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了工程管理良性运行。凉州区对农业水价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地表水计量水价由2006年以前的每立方米0.08元调整到了目前的0.2元,地下水由基本水费每亩8元单一制水价调整为基本水费每亩2元+计量水价每立方米0.05元的两部制水价;2015年开始在清源灌区试点推行末级渠系水价,每立方米0.0308元,农业供水实现了终端水价。同时,实行分类差别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大田实施滴灌的种植作物,地表水水费优惠25%,地下水优惠50%;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大麦、露地平作玉米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地表水水费上浮25%,地下水水费上浮50%;特色林果业种植和生态用水,按农业用水价格的50%计收。按照用水超定额“30%以下、31%至50%、50%以上”三级梯度,超额部分分别按标准水价的“150%、200%、300%”累进加价。用价格来体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真正做到多用水多交费、少用水少交费、不用水给奖励。通过制定和落实多样化的水价政策,形成了激励节约用水的水价倒逼机制,既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田间工程管护经费和协会运行费用,堵住了搭车收费的漏洞,又充分发挥了价格“杠杆”的撬动作用,引导群众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推动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题生产模式发展。
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激发广大农户节水增收的潜力。坚持“财政补贴、节水有奖”的原则,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对种植特色林果、甜高粱节水高效作物的用水户,按计量水费50%的标准进行精准补贴;对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类别给予补贴,一类协会每年补贴3000元,二类协会2400元,三类协会1800元。同时,对实现节水的用水户进行奖励,以综合灌溉净定额每亩340立方米为基准,实际灌溉定额按照降低“30%、31%至50%、50%以上”的三级梯度,节约部分水量分别按计量水费“150%、200%、300%”的标准予以奖励。农业节水奖补政策让用水户尝到了节水的甜头,鼓励用水户节约用水,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单方水效益,破解了资源性、结构性缺水的困扰。
规范化运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打通农村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凉州区组建了43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向3655个用水小组颁发集体会员证。协会运行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和会员交纳会费的方式解决,政府每年补助运行经费70多万元。将协会进行分等定级、分类管理,不同类别发放不同补贴标准。通过年度考评、达标晋级、互学互促,形成了“农户+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的民主参与式模式,一、二、三类协会分别达到53、124、256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用水户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分配落实水权,制定协会轮次灌溉计划,组织灌水小组进行分轮次灌溉,及时化解灌溉期间出现的各类水事矛盾纠纷,督促灌水小组长完成水费收缴工作,在农业生产和灌溉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建立起了水管单位与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新闻推荐
【快语锐言】“第二次文艺复兴”呼之欲出今天世界的现代化浪潮,起源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