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佛国记》中写到: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沙河已西,迄于天竺,众僧威仪法化之美,不可详说。窃唯诸师未得备闻,是以不顾微命,浮海而还,艰难具更。
作为一个音乐人,自上月由青岛市文广新局出品的舞剧 《法显》6月12日在北京中国剧院首演后,笔者就一直期待青岛的首演,期待聆听梦回西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信念之旅是如何在音乐中重现。
7月29日,笔者与先生早早在座位上静静等候,两天前才真正通读过的《法显:佛国记》内容不断在脑海中字字涌现。
影未出,声先起。一阵急促的电子混合响板,不但将在场所有观众瞬间从现实带入了1600年前,也打破了我对舞剧音乐的认识。接下来在宏大而丰富的音乐、音响的述说中,用完全电影音乐的手法细腻、完美、流畅地诠释了整个舞剧的场景、气氛、情绪。丰富的西方电影音乐配器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变得无限延展,中国传统乐器笙、古琴、笛、箫的运用,在中西乐器的音效和两种不同音乐的配器上产生了巨大碰撞,音乐诉说着人物的内心独白,巧妙地刻画和描摹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舞剧音乐多处点睛般的运用了人声,恰到好处地与舞剧人物表演结合,给人既有时空穿越般的虚幻,又仿佛置身其中。
表面的四部曲,更像是一个个元素丰富的组曲,每一个场景、每一种情绪都在一个个巧妙的承接中把原本情绪冲突变化剧烈的段落拧在了一起。
在紧张异域风格的第一幕结束后,音乐变得更加丰富、生动。笙的出现,在平静中表达了法显回忆儿时与母亲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讲述着学法成长中师父的谆谆教导;古琴的优美旋律带我们同法显一起行走在西行取经的信念里。
在这些特定的情节中伴以色彩鲜明的民族乐器,再加上适当的民族调性写作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东方人去西方取经的艰辛与满足。鲜明的音乐性格凸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感情变化,抒情色彩浓厚的旋律恰当地衬托了男演员在舞蹈语言中难以表达的柔美线条,体现出作品悠远而现代的特点。整个音乐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精髓的伟大,舞剧音乐又精彩地运用了现代电影音乐的配器手法,呈现出丰富的音色,巧妙衬托了舞剧画面的色彩。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曲家古典与现代表现技法的娴熟与智慧,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舞剧在结尾处运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古曲人声简单修辞,优美悠长,表达了后人对法显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挠的勇气与精神的敬佩之情。
梦回西晋——这一世的花,并非一直开;带上这留香,继续再来……
(作者简介:青岛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新闻推荐
虽然咱中国可称得上“茶之国”,但发现人们对喝茶目前还存在两大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