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川区米城乡的大山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屠户郝成海,40年来,他的杀猪足迹遍及山村乡野。由于方圆几十里就他一个杀猪匠,郝成海很是吃香。郝成海说,作为一名乡村杀猪匠,从学艺时的“为了糊嘴”,到现在刀法娴熟,大家都认可他的手艺,郝成海也见证了村民丰收的快乐和迎接新年的喜悦。
20岁开始学艺 为的仅仅是“糊嘴”
1955年10月,郝成海出生在米城乡下的大山沟里,自小就跟着父母在田地里劳作。由于郝成海没啥文化,长大了便想学个手艺谋生。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挣钱吃饭的好手艺就只有“剃头匠”、“杀猪匠”、“打石匠”等,这些简单活乡下人一学就会。为了“糊嘴”,1975年,时年20岁的郝成海选择了当“杀猪匠”。在他看来,这活虽然有些“残忍”,但在那困难的年代,却能经常“大饱口福”。因为只要去给别人杀猪,就有“刨汤肉”吃。过去经济紧张,主人家拿不出酬金,常常就以一大块“肥猪肉”作为辛苦费,这样可以让全家人美美地开洋荤好长一阵子。
在村里,郝成海的幺爸就是一个老杀猪匠,由于年事已高,他正准备歇手不干了。于是,这农家老手艺就在郝成海手中传承了。其实说手艺,也很简单,就是有杀猪的人家来请杀猪匠时,郝成海就跟随幺爸走村串户去帮忙,在协助幺爸杀猪的过程中,郝成海逐渐掌握了这门手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家养猪的很少,杀猪的也很少,一年到头就只有年终要忙碌一阵子。所以前十来年,自己所学的手艺,基本没用武之地。郝成海告诉社区记者,杀猪真正开始忙起来,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末期。从1985年起,开放的农家人才大兴养猪的热潮,杀猪的手艺也就真正派上了用场。
40年屠宰生涯
见证村民丰收与喜悦
12月28日,社区记者在米城乡亲戚家吃“刨汤肉”,碰见郝成海正在大学堂街边给村民杀年猪,他手脚麻利,让记者见识了他游刃有余的杀猪手艺。
冬至过后,2015年的日历眼看就要翻过去了,乡村到处充满了年味。农家人辛勤喂养一年的肥猪儿膘肥肉壮,杀年猪、熏腊肉,农家人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新年,郝成海的生意也变得红火起来。郝成海说,过去养猪的少,一年到头就杀几十头,如今家家户户都要喂养三四头肥猪,有的甚至规模饲养多达上百头,一年四季杀猪都忙不赢。由于杀猪又脏又臭又累,加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这老手艺基本没有人愿意学,所以,方圆几十里就他这么一个杀猪匠,生意自然不错。今年,他就已经杀了三四百头猪了。
“5点钟就起床赶到主人家中,天麻麻亮就开始杀猪,杀完一家又到另一家,一直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才结束。一天下来最多杀过5头猪。”郝成海介绍,杀猪手艺看似简单,但工序却不少,从开始杀猪到宰肉完毕,一般需要3个小时:把猪杀了以后,要把猪吹得像皮球一样胀,再接着烫猪毛,悬挂开边,取出腹中内脏器官和板油,然后再取脚油和翻猪肠,最后是剔出骨头和分肉。
“把猪杀死,这不需要多少技术,关键是取脚油和翻猪肠。”郝成海说,脚油不像板油那样成块,而是一点一点地贴在猪肠的外壁,而肠壁很薄,取脚油时,只得慢慢把脚油从肠壁上撕下来,如果技术不到位,一是不容易把脚油取干净,二是容易把肠子撕破。
翻猪肠也很讲技术,“一头猪的肠子,最短也有12米,而一般的则在16米到18米之间。要把猪肠完好无损地翻过来,对于不是干这行的人来说自然不容易。”郝成海说,翻猪肠的目的是把猪肠里的粪便倒出来,这样才能把猪肠洗干净,翻猪肠时要不急不慌,慢慢来,否则容易把猪肠翻破了。
由于郝成海为人豁达,技术又好,很多乡里人杀猪都请他。这一干就是40年,郝成海也见证了农家人一年又一年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
(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继)
新闻推荐
这首诗你一定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