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实施“雏鹰计划”,订制一张培养清单:为解决后备干部人才不足的问题,镇党委启动“雏鹰计划”,编制了一张后备干部培养清单。创新监督方式,收集一张问题清单:广泛收集群众对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项目化管理。推进“星火计划”,完成一张履职清单:为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的覆盖面,促进非公党建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镇党委深入推进非公党建“星火计划”,督促党建指导员充分履职。直接联系群众,交出一张满意度清单:将党员干部“走基层”“双联双帮”常态化,通过为民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两大平台分别是——
党员微信议事平台。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资源,在各村(居)党支部建立支部委员议事平台,下设各党小组党员议事平台。利用该平台,各基层党支部可随时随地收集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对支部的意见建议,做到党务、村居务及时联动公开。目前,该镇已在扬嘉村党支部、新隆村党支部率先建成党支部微信议事平台,并覆盖2个村的10余个党小组,促进了党员议事和党务公开的便捷化、高效化。
邻里互助平台。开展邻里守望相助活动,由村(居)党支部牵头,选派1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共同建立微信群,构建起全域覆盖的邻里互助平台。该平台随时随地可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或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畅通了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友好、团结互助,从而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村民办事和反映情况十分方便。”新隆村村支书彭善喜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微信平台,村民们有什么事,只需要在微信平台上说一声,村上有重要的事情,也通过这一平台通知。“有一次某组安天然气,群众意见很大,村上通过微信平台收集情况,并向镇上和相关部门反映,最后此事得到顺利解决,这个平台起了很大的协调作用。”
“坐地”生财 打造“升级版”新农村
要问今年扬嘉镇的亮点工作,当推土地流转。
去年10月,该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今年进一步优化服务,实施“为业主和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工作制度。即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在各村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镇上成立土地流转中心,为合作社提供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农民将分散经营的土地交由合作社收储,由镇流转中心统一发布招商信息、协调流转、签订协议、解决矛盾,实施全程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收取租金,业主只需与土地流转中心接洽。”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镇收储土地1.1万亩,今年新流转土地3500亩,累计流转7200亩,引进农业企业7家,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4家。
除了技术资源、服务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该镇还为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全市首个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利用网店、微官网等平台大力宣传扬嘉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工艺流程创新并申报专利,探索建立农业品牌服务体系。目前已培育美德(佬香王)、素金坊、好亲家等特色农产品品牌8个,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额200余万元。
“我们还结合‘法律七进\’活动,在各村成立了土地纠纷调解站,提前介入农户土地纠纷,并由政府法律顾问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审查后出具书面意见,既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降低了经营者的经营风险。”该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农村面貌的改变,是衡量一个地区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该镇提出“一心、两园、三带、四基地”发展路径。“一心”即为:以场镇为中心,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建设城市近郊特色风情小镇。“两园”即为:在场镇以南7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现代工业产业园,场镇以北以农垦公园的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带”即为:在德孝路沿线建设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在景扬路沿线建设高效优质粮油生产加工产业带,在高九路沿线建设高效鲜销生态果蔬产业带。“四基地”即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配套基地、城市休闲观光基地。
“目前,我们正对德孝路两边民居进行新村建设和景观打造,涉及扬嘉村、新隆村2个村70余户;农垦公园的三网建设也正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已有3家企业进场建设,2家主体完工,为了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镇上还引进了一个投资上亿的不锈钢型材项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创新基层治理 编织法治家园网
依法治理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扬嘉镇在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模式,加快建设基层法治政府。
以“扬嘉讲堂”平台,多管齐下构筑起干部学法用法的思想阵地。坚持开展“每月一法”活动,邀请专家教授、上级业务部门、机关干部和村居干部从法理和实践等不同角度讲解法律知识,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干部学法教育。在镇村干部中全面推行学法日记,对干部实行任前法制谈话,定期举办法律知识测试,并建立干部学法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念好“法律紧箍咒”,绷紧“守法用法弦”。
充分发挥文化大镇优势,将法治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搭建起法律宣教和服务两大平台。宣传大平台:自编普法口袋书《扬嘉法宣》,依托村级阵地、村民聚居点等资源建设法治文化长廊、主题广场,定期举办“有法大家说”、法治文化宣传周等活动。服务大平台:整合纠纷调解、法律宣讲、法律知识培训、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功能,建立起镇村法律服务驿站,并开通了“法治扬嘉”官方微博和QQ群,通过空中课堂、口袋书、手机短信等载体,定期邀请法律顾问在微博、QQ群上与“粉丝”互动,构筑起15分钟立体法律服务圈,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该镇还充分利用本地法律人才资源,建立起三支从事政策法规宣讲、法律宣传和法律志愿服务的人才队伍,确保了法治宣传效果,实现了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全覆盖。
(紧接第一版)实施“雏鹰计划”,订制一张培养清单:为解决后备干部人才不足的问题,镇党委启动“雏鹰计划”,编制了一张后备干部培养清单。创新监督方式,收集一张问题清单:广泛收集群众对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项目化管理。推进“星火计划”,完成一张履职清单:为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的覆盖面,促进非公党建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镇党委深入推进非公党建“星火计划”,督促党建指导员充分履职。直接联系群众,交出一张满意度清单:将党员干部“走基层”“双联双帮”常态化,通过为民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两大平台分别是——
党员微信议事平台。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资源,在各村(居)党支部建立支部委员议事平台,下设各党小组党员议事平台。利用该平台,各基层党支部可随时随地收集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对支部的意见建议,做到党务、村居务及时联动公开。目前,该镇已在扬嘉村党支部、新隆村党支部率先建成党支部微信议事平台,并覆盖2个村的10余个党小组,促进了党员议事和党务公开的便捷化、高效化。
邻里互助平台。开展邻里守望相助活动,由村(居)党支部牵头,选派1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共同建立微信群,构建起全域覆盖的邻里互助平台。该平台随时随地可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或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畅通了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友好、团结互助,从而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村民办事和反映情况十分方便。”新隆村村支书彭善喜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微信平台,村民们有什么事,只需要在微信平台上说一声,村上有重要的事情,也通过这一平台通知。“有一次某组安天然气,群众意见很大,村上通过微信平台收集情况,并向镇上和相关部门反映,最后此事得到顺利解决,这个平台起了很大的协调作用。”
“坐地”生财 打造“升级版”新农村
要问今年扬嘉镇的亮点工作,当推土地流转。
去年10月,该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今年进一步优化服务,实施“为业主和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工作制度。即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在各村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镇上成立土地流转中心,为合作社提供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农民将分散经营的土地交由合作社收储,由镇流转中心统一发布招商信息、协调流转、签订协议、解决矛盾,实施全程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收取租金,业主只需与土地流转中心接洽。”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镇收储土地1.1万亩,今年新流转土地3500亩,累计流转7200亩,引进农业企业7家,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4家。
除了技术资源、服务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该镇还为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全市首个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利用网店、微官网等平台大力宣传扬嘉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工艺流程创新并申报专利,探索建立农业品牌服务体系。目前已培育美德(佬香王)、素金坊、好亲家等特色农产品品牌8个,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额200余万元。
“我们还结合‘法律七进\’活动,在各村成立了土地纠纷调解站,提前介入农户土地纠纷,并由政府法律顾问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审查后出具书面意见,既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降低了经营者的经营风险。”该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农村面貌的改变,是衡量一个地区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该镇提出“一心、两园、三带、四基地”发展路径。“一心”即为:以场镇为中心,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建设城市近郊特色风情小镇。“两园”即为:在场镇以南7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现代工业产业园,场镇以北以农垦公园的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带”即为:在德孝路沿线建设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在景扬路沿线建设高效优质粮油生产加工产业带,在高九路沿线建设高效鲜销生态果蔬产业带。“四基地”即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配套基地、城市休闲观光基地。
“目前,我们正对德孝路两边民居进行新村建设和景观打造,涉及扬嘉村、新隆村2个村70余户;农垦公园的三网建设也正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已有3家企业进场建设,2家主体完工,为了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镇上还引进了一个投资上亿的不锈钢型材项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创新基层治理 编织法治家园网
依法治理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扬嘉镇在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模式,加快建设基层法治政府。
以“扬嘉讲堂”平台,多管齐下构筑起干部学法用法的思想阵地。坚持开展“每月一法”活动,邀请专家教授、上级业务部门、机关干部和村居干部从法理和实践等不同角度讲解法律知识,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干部学法教育。在镇村干部中全面推行学法日记,对干部实行任前法制谈话,定期举办法律知识测试,并建立干部学法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念好“法律紧箍咒”,绷紧“守法用法弦”。
充分发挥文化大镇优势,将法治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搭建起法律宣教和服务两大平台。宣传大平台:自编普法口袋书《扬嘉法宣》,依托村级阵地、村民聚居点等资源建设法治文化长廊、主题广场,定期举办“有法大家说”、法治文化宣传周等活动。服务大平台:整合纠纷调解、法律宣讲、法律知识培训、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功能,建立起镇村法律服务驿站,并开通了“法治扬嘉”官方微博和QQ群,通过空中课堂、口袋书、手机短信等载体,定期邀请法律顾问在微博、QQ群上与“粉丝”互动,构筑起15分钟立体法律服务圈,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该镇还充分利用本地法律人才资源,建立起三支从事政策法规宣讲、法律宣传和法律志愿服务的人才队伍,确保了法治宣传效果,实现了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全覆盖。
新闻推荐
白夜照相馆工作人员合影(照片由照相馆提供,摄于2015年11月27日)。顾客在拍照前化妆(1月9日摄)。白夜照相馆的工作人员为顾客演示拿扇子的动作(1月10日摄)。顾客在白夜照相馆拍摄全家福(1月10日摄)。两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