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莘县张鲁镇南街村的张垒是镇上第一家养牛的农民,发展到今天,也是张鲁镇唯一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内共有180头母牛280头肉牛。“近几年,养殖行业不景气,很多散户及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在这场寒冬中被淘汰掉了,但我却将危机变成了机遇。”张垒自豪地说。
张垒的养殖发展之路,也并非外界看到的那般顺利,只是善于琢磨的他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养殖路子。10月15日,在接受采访时,张垒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通过牛肉价格,判断市场,便于灵活掌握行情变化。在养牛之前,张垒一直在一家牛肉店打零工。“根据多年卖牛肉的经历,我总结出,牛的价格和牛肉的价格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常常到市场上去打听牛肉价格,以此判断牛的市场行情变化。”张垒说,依他目前的判断,牛的价格马上会有一个小幅度的回升。“去年牛肉价格是25元每斤,目前已涨到27元每斤了。所以近期肉牛价格将会有一个小幅度上升,行情也会有慢慢回升。”张垒说。
低谷期,适度养殖母牛,自繁自育。张垒介绍,以前他的养殖场内全是肉牛,但是去年养殖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养殖场在一年内赔了近60万元。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养殖场那样宣布破产,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市场的变动。“市场低迷,养殖肉牛成本和卖价不成正比,这时候,我进了180头母牛,自繁自养。但是,母牛的周期长,不适合发展太多,以我目前养殖场的养殖能力,养殖180头左右母牛是最好的。”张垒说。
申请政策,享受补贴。张垒认为,干一行就要懂一行,尤其是国家给的政策要利用好。今年上半年,张垒就享受到了政府补贴。“恰逢赶上政府出台母牛补贴政策,母牛生一头小牛,政府给2500元补贴,上半年政府给我补贴了43头母牛,共计107500元。”张垒说,下半年的补贴申请他已经上报了。
自己配料,节约成本。张垒介绍,以前养殖场的饲料都是从北京一家公司购买的。近两年,为了节约养殖成本,他开始用玉米、豆粕、棉粕、麸皮加微量元素,按比例自己配饲料。“现在光饲料这部分,一吨就能节约400-500元。”张垒介绍说,以前是雇人收玉米粕,现在全部是自己干,一亩地光人工费也能省下100多块。
“如果不养殖母牛,我也不可能了解到政府的补贴政策,如果还是干巴巴地守着赔钱的肉牛不做调整,我可能也坚持不下来。再就是自己配饲料,不仅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自己配的饲料货真价实,营养价值更高了。”面对养殖寒冬,张垒成功化险为夷,他感慨地说:“任何一门生意都有赚钱赔钱的时候,重要的是用什么心态去应对,如果能够积极乐观地应对挑战,做出得当的调整,危机也能变成机遇。”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青岛讯(通讯员李泽洛辛克杰)又是一年樱桃季,2016第二十一届北宅樱桃节将在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开幕。今年,北宅街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微信平台,做好互联网与节会活动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