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给烈士陵园的门柱绘制大龙了,张之前老人感到有一丝遗憾。
如今儿子干活用上了很多新工具、新材料,老人很感兴趣。
老人一直喜欢看报纸了解时事。
儿子经常带老两口出来看看城市的发展变化,这让参加过沾化新城建设的张之前老人感慨不已。
老夫老妻恩爱和美,也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密之一。
老伴纳鞋底的手艺,张之前老人欣赏了一辈子。
只要有空,儿子儿媳和孙女就陪老人一起吃饭,一家人其乐融融。□记者房贤刚
通讯员陈方明王春燕唐志琦报道
弯弯曲曲的徒骇河缓缓淌过滨州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滨州人。
在沾化区徒骇河公园东侧不远处的一个大院里,101岁的张之前和100岁的老伴王花美,幸福地生活在这里。除了耳朵有点背,张之前眼睛不花,头脑清醒,每天读书看报、写毛笔字。老伴王花美则耳聪目明,每天还纳鞋垫,并且从来不戴花镜。他俩经常拿着对方的“作品”品鉴一番,煞是热闹,用邻居的话说,两位老人的日子过成了诗。
老人的儿子张伟图,则在这里经营着他的玻璃五金店。虽然以前的门市因卫生城市创建不复存在,可是他们两代人因为诚信经营建立的良好信誉,却让张伟图深深体会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哲理。
张之前生于古城镇大沙洼三村,上过私塾,学过绘画,后来到天津找到一份工作,掌握了油漆粉刷、玻璃加工安装、玻璃和墙体绘画等技能。因为家中老人需要照顾,他便离开天津回到了家乡。1957年,沾化将县城从古城镇迁到现址时,张之前与众多能工巧匠被选派到富国镇建设新县城,新县城的很多重要建筑都留下了他精心工作的印记。
改革开放后,张之前在县城开了一家玻璃五金店,与儿子张伟图一起,承揽油漆和玻璃工程。张之前严格按照标准施工,力求没有一丝一毫偏差,绝不敷衍了事。一次,一个客户自己量错了尺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张之前却主动说,这是因为自己没有亲自丈量造成的。他重新切割了玻璃,而没多收客户一分钱。
张之前对儿子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割玻璃必须分毫不差,有时返工四五次,儿子被逼哭过好几回。刷油漆,要求色泽、均匀度、平整度等都必须做到最好。张伟图说:“现在我连门市都没有了,只剩下个外人看不见的车间,活儿还多得干不过来,靠得就是俺爷俩干出来的信誉。”
为人真诚、性格开朗的张之前身板一直很好。80多岁时,他还能站在高梯上油漆彩绘廊柱和门楣等。沾化烈士陵园的大门上的8条大龙,就是他快90岁时画的。只是后来水泥柱开裂了,修复以后,人们出于担心,才没让老人再画。
张之前长期在外,家里的重担大部分压在了王花美的肩上,无论生活多困难,她都会主动帮助别人,哪怕是门前来了乞讨的,只要家里有,都会给他们吃的、穿的。屋前有一口碾,王花美一有空就帮缺人手或推不了碾的乡亲推碾,王花美说:“咱有吃的用的,帮人家点吃的用的;咱没有,也要帮人家把力气。”
两人共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在两位老人的严格教育下,家里孩子们为人正派,不惹是生非。王花美说:“这么多儿女、孙子外孙,还有女婿儿媳,没有一个叫咱生气的。不生气,就不得病。这不,身子骨硬朗着呢!”
“二老一辈子坚持善良持家、诚信经营,确实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可是他们获得的却是乡亲们和客户的信赖和赞许,这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张伟图这样评价他的老父老母。
新闻推荐
□王兆锋王迪刘玚报道本报冠县讯“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对自己身体无害,关键还能救人一命。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9月6日,冠县北馆陶镇西街村小伙张超对记者说。前不久,张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