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钱欢青
摄泉水清清入池来村中老街老房子
村名:皇姑井位置: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关键词:皇姑井 老宅院
□本报记者 钱欢青
在长清大学科技园和园博园以南的山区,坐落着一个有着400多户人家的古村落——皇姑井,从大的地形地貌而言,皇姑井村背靠群山,就像坐在一个椅子圈里。
从皇姑井往南再翻过村南之山,就是赫赫有名的五峰山了。很多人去园博园,更多人去五峰山,却很少有人去这个名叫皇姑井的村子。著名诗人桑恒昌在一首写黄河入海口的诗中有这样一句——再往前一步就是大海。我们总是止步于别人给我们预备好的景点,往往忘了再往前一步,去品味那更淳朴、更宽广的风景。
传说里的骄傲
从村北入村。皇姑井村的村口极为特别,一座巨型的“拱形桥”横跨东西,“桥”上写着“皇姑井村”四个漆金大字。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不是桥,而是“渡槽”。1978年,还是集体经济大锅饭的时候,镇上搞会战工程,在崮山拦河坝打了几眼大机井,并打算修建渡槽,引水供皇姑井和池子两个村用。到1980年,分田到户,形势变了,渡槽随之停工。所以村口的“拱形桥”,其实是尚未修完就废弃了的渡槽。
穿过“拱洞”,就是村里的南北主街。沿着主街一直往南,就能看到著名的皇姑井。皇姑井果然名不虚传,走在街上,“未见其身而先闻其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此井有两个井口,井口北侧还有一个方形大水池,井中泉水从水池壁上争先涌出,水势喜人。
80岁的村民樊铭珂告诉我,皇姑井常年不涸,无论遭遇多大的旱情,井中总有足够的水,保证村民们饮用。从入夏雨季开始,一直到中秋以后,水势都很大,泉水从古井中汩汩喷出,能高出井口约30厘米,随后便涌进井口北侧的蓄水池中,形成了一个小瀑布。水跌落池子,碎而为水雾,笼罩着整个蓄水池,恍若仙境。
有关皇姑井的传说,是村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传说纷纭,以至于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其中一个最早的版本,相传发生在隋末唐初唐王李世民东征之时。话说李世民率军路过此处时,人困马乏,四处找水而不得。就在他几近绝望之时,忽见一村姑手提小篮,肩担水桶,飘然而来。士兵们发现桶内仅有半桶水,篮中也只有一张烙饼,都有点丧气,杯水车薪如何能让整支队伍解困?这时,村姑主动上前对李世民说:“别看我就这么一点水,一张饼,你们尽管吃吧。”说着从篮子里拿出一张烙饼递给李世民,再拿,篮子中依旧有烙饼。就这样一张张烙饼像变魔术一样从篮子中拿出,直到所有士兵都吃饱了。同样,那半桶水也让士兵们喝足了。李世民以为一定是遇上了仙人,正准备躬身施礼时,那村姑已脚踏祥云飘然而去。
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这段奇遇,便命人在此地掘了一眼深水井,并赐名“皇姑井”。
传说的第二个版本来自史实,据考证,在明洪武年间,樊姓与尚姓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定居,此地干旱少雨,吃水困难,后来有一韩姓人家来村居住,韩姑募工“穿凿数丈,始及泉”。人人都感念她的恩德,于是就把这口井命名为韩姑井。那么韩姑井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皇姑井呢?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的时候,路过这里,当时正是大热的天,乾隆皇帝及随从口渴难耐,恰遇韩姑。皇帝上前询问,何处有水能解渴。韩姑见是外乡人,便热情地指引他来到韩姑井边,取水送给他喝。乾隆喝到甘甜的泉水后,龙颜大悦,便认韩姑为干女儿。韩姑成了皇帝的女儿,自然就成了皇姑,韩姑井也跟着“升格”为皇姑井。
历史遗留下的碎片
樊铭珂回忆,村里早前还有东南西北四座庙,据说是很早的时候村民为了保护皇姑井而建的,“南边的叫观音庙,就在皇姑井井口的南侧,建在十七级台阶之上。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墙壁上还有壁画。逢年过节村里踩高跷,谁要是能踩着高跷走完这十七级台阶,谁就会有好运气。”
村北的庙离渡槽很近,叫真武庙,樊铭珂记得,真武庙是四座庙中最大的一座,庙里塑着高大威武的真武大帝。村西则是土地庙。至于村东是什么庙,樊铭珂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庙里好像也供奉着观音。
“文革”破四旧,四座守护皇姑井的庙全部被毁,无一幸免。樊铭珂记得,当时村南观音庙里还有一尊担着水的铜像,一块写着“万古流芳”的石碑,可惜铜像和石碑都被砸了。
四座庙片瓦不留,有关它们的历史碎片只能留存记忆当中,但村里的老房子,却还有几处保存得相当好,百年老屋,风雨矗立,见证古村沧桑。
村中有两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都离皇姑井不远。其中一处的院子里,几棵石榴树和苹果树长势喜人。这四合院的北屋和东西厢房都是一门二窗的格局,墙体底部以大石块砌成,门窗周边用砖砌,墙体其他部分都是土坯,黑瓦白墙,古意盎然。有意思的是,北屋大门上面,还专门做出一个小型屋檐,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这座四合院的主人,是76岁的邢振元,他告诉我,这房子是他的老爷爷(曾祖父)盖的,老爷爷名叫邢福春,是个五品官,“原本有三个四合院南北贯通,最北还有个后花园。”后来分家,南边两个四合院都拆了,后花园也被改建成了一处简易房。
难得的是,邢振元家里还保留着“邢氏族谱”,这一族谱比较特别,不是册页,而是一幅中堂,最上面写着“始祖讳尚周,字化南,元妣孔氏,继妣苏氏神位”几个字,下面一代代罗列着邢氏后代,直到十二世为止。连同族谱保存下来的,还有一副对联,联曰:“行义以达其道,当仁不让于师。”每年除夕一家团圆之时,邢振元都会把族谱和对联挂在堂屋墙上。
村中另一处四合院,保存也十分完整,但是很遗憾,因为主人外出,我们没机会一睹全貌,只能从门缝里略作窥探。樊铭珂说,这处四合院是樊氏旧宅,最早的主人是清代进士樊春林,樊铭珂小时候去樊家拜年,樊家院子里还有大官灯,堂屋里挂满字画,中间挂的就是穿着官服的樊春林画像,“听说这画像,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烧了”。
新闻推荐
时报2月16日讯 (记者孙锋)16日,在大桥镇政府楼前广场,由天桥区人社局和大桥镇主办的2016年度“春风行动”首场大型招聘会举行,13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900余个,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