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林(中江)
上海近日公布《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期”,对多年的高考探路迈入实质性的试行阶段。随着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推出高考新政,老百姓期待和焦虑的纠结心态也算平静下来了。但大众仍有很多的疑虑。尤其是对综合素质的评价信息、结果将作为今后高等学校招生的重点参考指标,大家担心它的可信度从何而来?“高考”是老百姓认为在当下最为公正、公平、公开的一次“人生大考”,关乎千家万户,老百姓非常关注“高考”的“风吹草动”,高考的点滴改革可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街头巷尾议论的重点话题。
综合素质评定大概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就是学生在相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怎样来反映学生的素质情况。像学生的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发明创造等十余个项目,均在其列。把这些项目通过文字、数据等形式、方法综合呈现出来,以供高校招生参考使用之需。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让人心生疑虑。一是,高中学校作为“出口”,应把好关。能否公正公平地真实、完整记录,按照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局)制定的高考招生考核标准来操作,标准如何掌握、拿捏也是一个问题,会不会有人徇私情呢?这种评价量化,会不会弹性空间过大,会不会哪一个人说了算?需不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呢?综合素质评定,对学生来说,学生会不会“为分数而分数”去作秀。另一个问题是,使用该评价的高校,作为“入口”,能否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间互相认同这一评价呢?大学作为招生的主体,希望多维度、多方面地了解一个学生,对形式多样、标准不一致的综合素质评定来说,怎样做到横向比较,区别出高下呢?会不会异化成另一种不公平?综合素质评定会不会成为“拼爹”走“后门”的另一“重灾区”?
高考新政,是为了改变过去“只看分数、只重分数”的状况,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和诟病,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就是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成长状况,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一个学生成长过程的观测渠道和途径,严把公平公正这一关,完善好阳光招生制度,才不会违背高考改革的初衷,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把好事做好。这样,公平公正的可行性就会得到彰显,家长和社会认可了,高考新政自然就是莘莘学子认可并受益的。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邹伟)记者从公安部获悉,针对舆论关注的哈尔滨铁路公安处庆安站派出所民警开枪击毙涉嫌暴力袭警的徐纯合事件,公安部和铁路总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责成铁路公安机关全面开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