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市民在泉城路新华书店内阅读书籍。 记者黄中明 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报记者 江丹
5月15日,中国作家网公示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252部作品入选。公示一出,媒体消息纷飞,大家忙着从长长的目录名单中数出有哪几位作家和哪几部作品来自当地,比如山东,共有13位作家的13部作品入围。但是这篇目录,会不会成为一份老百姓的阅读书单,不得而知。比之阅读,人们似乎更关注评奖的结果。
从 1981 年 到2015年,茅盾文学奖走过的这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三十年。回过头看看这些年的茅盾文学奖和中国的其他文学奖项,人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严肃大奖生出争议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些文学奖项,相当一部分早已沉寂无声。很多人怀念那个时代里,与文学有关的热情和热闹。有的读者甚至还在默默地坚持写作,使用钢笔和红色线条的信纸,可将它们装入信封的时候才发现不知应该寄往何处。与他们一同从彼时走至今天的茅盾文学奖,每一届都能制造话题,引发舆论关注,却不能填补一些人的失落。如今,人们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远不如早前那般真诚。
茅盾文学奖一度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权威度量。《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长恨歌》等这些依然被社会广泛传阅或者改编成影视剧的长篇小说,都曾得到过茅盾文学奖的认可。从它的颁奖地点中也能感受到这一文学奖项的严肃和权威,茅盾文学奖在北京的颁奖地点曾是人民大会堂。
据范国英的博士论文《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最初几届的茅盾文学奖奖金不高,尤其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只有2000元。对于获奖作家而言,这样的奖金额度吸引力不算大,即使那是在物价还未膨胀如现在这样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到了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居民收入已经具有相当幅度的提高的2000年,茅盾文学奖正值第五届,它的奖金额度也不过1万元。茅盾文学奖的意义来自于它背后的中国作家协会这一组织对文学创作者的认同,特别对于前几届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而言,那可能意味着命运的改变。一些获奖者借此获得自己在中国文坛的一席之地,或者在地方作协一类的组织担任职务。对于他们而言,茅盾文学奖不仅仅是对作品认同的一种荣誉,还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本。
可是,这个诞生于社会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长篇小说奖,与时代的交往不是那么融洽。在当下日益成熟的市场大环境中,它的特殊的政治身份认同已经不像以往那么重要了。当下社会,人们的阅读渠道更加宽阔,对文学的理解也更加多元。文学不再被仅仅看做是一种价值工具,而是被赋予更多的表达任务。同时,茅盾文学奖所带有的政治资本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作家们对经济资本更加务实的追求。2005年,作家柳建伟凭借《英雄时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表示,如果因为得奖能使他的作品多发1万册,那么他就很满足。同样,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也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除了感谢投票给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的人,还感谢他的出版人,感谢为那届茅盾文学奖提供资金赞助的李嘉诚先生。据了解,李嘉诚基金会提供了500万元赞助,获奖奖金的额度提升到50万元。
与此同时,茅盾文学奖也渐生争议。文人的心思本就复杂,对茅盾遗嘱中的“最优秀”这个本来就具有弹性的标准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尽管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条例一改再改,但依然不能消除一些人对其评奖机制的质疑。尤其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热闹的已经不是作家和作品本身,而是关于奖项的诸多争议。比如,它首次接受了网络文学,却在之后的投票中淘汰了全部的网络文学参选作品。或许确实是出于文学质量的考虑,但却引发人们对其摆姿态的质疑。再比如,这届入围的作者大多具有一定作协任职背景,甚至有人调侃这是“茅盾文学奖主席专场”。还有它的颁奖地点,茅盾的家乡乌镇已经做好迎接颁奖典礼的准备,最后的地点却是北京国家大剧院。
不是只有茅盾文学奖
近几届的茅盾文学奖总能引发媒体的关注,并生成讨论的话题。人们在关心哪些作家作品获奖的同时,也在注视着这个由社会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走来的长篇小说奖项会出现哪些新的时代不适。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很难再有一个文学奖项像茅盾文学奖这样,能够从其推出参选作品开始,便成为媒体报道的一大议题。
其实,中国并非只有茅盾文学奖。据资料介绍,除了包括它在内的中国文学四大奖项,还有政府组织的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民间的文学奖项更是五花八门,这些多是一些期刊受企业赞助而设立的文学奖,如1987年,沈阳电冰箱厂与《小说选刊》联合举办的“沈努西”杯优秀中篇小说奖,1995年,《大家》受云南红河卷烟厂赞助而设立的“大家·红河”奖等。显然,那几年正是文学在中国的辉煌时期,它象征着高雅,是企业和企业家追逐的焦点。
近些年来,在业界颇受好评的民间奖项有鼎钧双年文学奖,这是由11位著名学者、编辑共同发起的专业性文学奖项,学院气息浓厚,莫言的《檀香刑》、李洱的《花腔》曾获奖。还有“在文学的旗帜下奖励文学”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它除了关注当下的优秀作家的作品,还设有“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一大批在青年读者中具有相当号召力的“80后”作家如张悦然、笛安、七堇年、颜歌等获过此奖。
最近,有消息称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要被改编成电影了,消息还称,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这就是茅盾文学奖的现实,人们似乎不是那么重视它,但需要的时候还是会提一提它。相关链接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第一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东方》 魏巍《将军吟》 莫应丰《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芙蓉镇》 古华《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第二届《黄河东流去》 李准《沉重的翅膀》 张洁《钟鼓楼》 刘心武
第三届《平凡的世界》 路遥《少年天子》 凌力《都市风流》 孙力 余小惠《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荣誉奖:《浴血罗霄》 萧克《金瓯缺》 徐兴业
第四届《战争和人》(一、二、三) 王火《白鹿原》 陈忠实《白门柳》(一、二) 刘斯奋《骚动之秋》 刘玉民
第五届《抉择》 张平《尘埃落定》 阿来《长恨歌》 王安忆《茶人三部曲》(一、二) 王旭烽
第六届《张居正》 熊召政《无字》 张洁《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英雄时代》 柳建伟《东藏记》 宗璞
第七届《秦腔》 贾平凹《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湖光山色》 周大新《暗算》 麦家
第八届《你在高原》 张炜《天行者》 刘醒龙《蛙》 莫言《推拿》 毕飞宇《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新闻推荐
6月9日2点40分左右,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河边组一栋7层居民楼发生垮塌,68名住户无一人伤亡。事发时如果不是骆开素及其丈夫姬远奎及时发现险情,并挨家挨户叫醒住户撤离,后果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