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都不做了,要干什么?近一个多月来,广州有两起官员辞职颇为引人关注。先是9月4日,原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处长陈伟才去职,担任了格力电器副总裁。 5天后,广州南沙区常务副区长孙雷已经辞职,出任杭州传化科技城有限公司总裁。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被有的舆论贴上了 “官员辞职风潮”的标签,据悉,在官至副厅级的“博士官员”孙雷辞职前,曾有广州市主要领导出面挽留未果。而曾被誉为广州公安系统冉冉升起的“新星”的陈伟才在8月底,就群发短信告知亲友自己工作上的变动,“(离开这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几次出走潮
如果把“辞官”这一现象放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来看,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时代曲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动脱离体制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但自此之后,这一现象曾一度来势汹汹。 1980年代中期,机构改革后编制的缩减,有些官员开始调到部门下属的单位与企业中去当领导,有的则完全脱离体制。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浙江永嘉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叶康松,他于1986年辞官承包了一片山地,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经济效益。他后来被媒体称为“弃官下海第一人”,正是这一年,以私营经济发展为特点的 “温州模式”开始初试锋芒。而真正的“官员辞官潮”是在邓小平南巡之后。这一波人比1980年代的那些官员,无论在学历、经验上,都高出不少。冯仑、陈东升、郭广昌等官员偶然的一时之举,汇成了当时官员离开体制的一波浪潮。据统计,1992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
他们去哪儿?
有人认为,体制出走者多为抑郁不得志者,但记者梳理自198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辞官者履历,发现其中除了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也不乏体制中的佼佼者。
然而,出去后,究竟干什么?下海、做律师、搞媒体一直都是“主流”选择,这些可谓当时的新兴、前沿领域,也属时代风尚的引领者,还包括了近年来增加的做公益这个新选项。
此次辞官的孙雷拥有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有段“千里走单骑”的轶事。孙雷在担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时,因同事签证延误,曾独自一人赴美,带着200多斤资料在美举办招商大会,其间布置展板、会务、主持、宣讲,全部独立完成。像孙雷这样懂经济、懂营销的官员,“转身”后担任杭州传化科技城有限公司总裁,选择了辞官者最“喜闻乐见”的一条道路——下海经商。
体制外的推动力量
如今,早有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百舸争流,体制内本就不应该是精英的唯一出路。换句话说,体制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才,于是便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人才溢出”的现象。这些“溢出”的人才,在我们的社会进步中,是一股重大的推动力量。1988年,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因负债149万元濒临破产,区政府希望有能人拯救这个“烂摊子”。除了时任西岗区办公室主任的王健林,当时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王健林的勇气,给后继者莫大的勇气。
中国企业家论坛秘书长张洪涛强调,在小平南巡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变了,转变为创造财富,自己做贡献,而不是仅仅走仕途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意义,。舒炜
新闻推荐
两年拜访50位百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