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第一循环近日结束,南、北半区总共12支球队各进行了5场比赛。借着伦敦奥运会中国羽毛球队包揽五金的东风,加之全新的改革、国手的重视和高水平的外援,联赛渐渐有了新起色,但缺少关注、“伪职业”,又让联赛陷入了孤芳自赏的境地。
步入第三个年头,羽超正处在艰难的爬坡期,联赛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举步维艰的无奈。
部分俱乐部因为没有赞助,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解决,甚至不得不靠“甩卖”优秀队员来勉强维持。好在各俱乐部最终通过运筹,都顽强地生存下来。
但俱乐部马上又遇到了打击:同前两个赛季一样,央视依旧不对羽超进行转播,这对于俱乐部拉赞助和吸引球迷来说都十分不利。虽然有林丹等大腕压阵,但羽超连续3届得不到央视的青睐。央视负责人以“没人来谈转播的事”和“收视率低”作为解释。
鉴于联赛的新规,大牌选手也比前两个赛季更勤奋。此外,各队的水平也更加接近,在第一循环过后,争冠和保级集团基本形成,接下来的比赛将更具悬念。但一个好的联赛,应该有独立的运营模式,有全国范围的电视转播,有优质的赞助商,有相对固定的球迷等,而羽超目前都还不具备。
羽超普遍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中超、CBA等职业联赛的现象:许多俱乐部仍然依托省市体育局,这导致了俱乐部的“畸形”。在体育局的背景下,俱乐部很难展开职业化市场运作,而俱乐部的成绩对于体育局来说也并非特别重要,因此也得不到太多的重视。
于是羽超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主场作战时基本是全主力,而征战客场时则雪藏大牌。在第一循环中,这种“舍客保主”的策略让许多人们期待的巅峰对决泡汤,比如李雪芮对王仪涵的奥运女单决赛重演,再比如林丹与陶菲克的天王对决。羽超需要用“重头戏”来吸引观众,而一次次的“放鸽子”换来的只能是观众的流失。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中国110米跨栏选手刘翔可能是承载最大压力的一位中国奥运选手,即使在中国已经可以轻易占据金牌榜前列的这些年里,公众舆论依然对刘翔抱有过多的期待——弱势的中国田径惟一的希望。和姚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