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离不开众多“幕后英雄”的精诚协作,章丘的骄傲――― 于凯本便是其中一位“幕后英雄”。这位生于章丘文祖镇长水村的山里娃,如今已是“蛟龙”号
上重要的技术人员
之一。
□本报记者 尹爽
【回顾】
“蛟龙”号技术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新人
“我是此次参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的15名新人之一,自登上‘向阳红09’船的那一刻起,就对海试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能够成为万众瞩目的\‘蛟龙’号海试团队的一员,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是“蛟龙”号技术人员于凯本在海试初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写下的语句。
在这次“蛟龙”号海试任务中,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派出了4名技术人员,于凯本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于凯本今年只有35岁,但却是4人中年龄最大的新人,其他3位技术人员虽都是“80后”的年轻人,却都参与了去年“蛟龙”号5000米级的海试任务。
据了解,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派出的4名技术人员主要负责“蛟龙”号的布放回收工作。“布放回收是水面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简单说就是将‘蛟龙\’号从甲板上吊起来放到海里,完成任务之后,再将‘蛟龙\’号从海里收回来。”于凯本说,每个人的工作分工都十分明确,他与另一位同事分别担任海试 A架的操作员。在于凯本看来,每一个岗位都很关键,海试团队中的每个人只有都做到了零差错,才能保证海试的成功。
【未来】
将参与“蛟龙”号未来几年的任务
据介绍,把潜水器放到海中后,潜水器就进入了深潜作业阶段,船要与潜水器时时保持通信联系,及时了解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状况。于凯本说:“在漫长的等待中,每个人都很安静,但当‘蛟龙\’号突破7000米的时候,所有人都激动万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于凯本还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忘不了起航仪式后那一声声令人激动、满怀必胜信心的‘再见\’;忘不了躲避台风‘玛娃\’在绿华山锚地的等待;忘不了航渡期间,船舶摇晃给部分海试队员带来的影响;忘不了技术专业小组开展的一场场精彩热烈的技术研讨;忘不了后甲板上技术人员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系统的一项项体检;忘不了告别祖国仪式上海试队员对完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的庄严承诺……远离祖国的路途虽然孤单,充满艰辛,但是我们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有伟大人民的支持,还有亲人、朋友的祝愿和期盼,这是我们海试团队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力量源泉。”
据了解,接下来,“蛟龙”号会进入3―4年的实验性应用阶段,于凯本等4人都将参与其中。
于凯本父亲于健昌:“儿子有一股牛劲儿”
日前,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依然生活在章丘文祖镇长水村的于凯本的父亲于健昌。“当然为儿子的成就而骄傲,儿子的成功凭的就是他那一股牛劲儿。”于健昌告诉记者,儿子一直很忙,想见一面并不容易,刚从“蛟龙”号上下来,就得赶紧对接自己的工作,忙着申报下一步要进行的科研项目。参加儿子的庆功宴很骄傲
记者见到于凯本的父亲于健昌时,他正在为自己的小加工厂忙活着,“今年生意不好,我看着要关了。”于健昌摇了摇头说。可一提到小儿子于凯本,于健昌的脸上马上焕发出光彩:“7月中旬的时候还去了趟青岛,参加了儿子的庆功宴,抱着小孙子见到了‘蛟龙\’号,别提有多高兴了。”于健昌似乎一下子就忘了厂子的不景气,他告诉记者,那天凌晨4点多,他就激动得睡不着了,8点多就到了奥帆中心。
走上儿子工作了44天的母船甲板,年过六旬的于健昌头一次有了感动得要落泪的感觉。“能参加儿子的庆功宴,就是骄傲!”于健昌说着直了直腰板。
拍照、听儿子给自己讲解工作流程、举杯同庆……每个细节于健昌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是要一直记着的,儿子在外不容易,能见证他的成就,做父母的还奢求什么呢?”于健昌告诉记者,为了帮孩子分忧,老伴隔三差五就要去青岛住上一段时间,帮忙照看小孙子,好让孩子能安心工作。今年已经3岁的小孙子是于健昌的心头肉,“几天见不着就想得慌,就得打个电话。”于健昌说。
儿子为深造,两次放弃好工作
说起儿子是“蛟龙”号上年纪最大的技术人员,于健昌说:“儿子就是有一股牛劲儿,为能深造两次放弃好工作,也挺不容易的。”于健昌说,于凯本与偏文科的大哥不同,从小就爱钻研各种机械,初中那会儿就能帮家里修理收音机了。
于健昌告诉记者,1996年,于凯本顺利考入了青岛科技大学,成了长水村的第一个本科生。在大学里于凯本选择了学习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在一家科技开发公司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可不满足现状的于凯本在工作两年后选择继续深造,并考取了中国石油大学机械电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也不错,可这孩子就是倔,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要继续上学。”于健昌说,虽然没让家里拿钱供他上学,可做家长的多少还是为他的未来担心。随后,于凯本又考取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开始从事海洋地球物理的研究,从此便和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于凯本定居青岛结婚生子,开始了自己钟爱的事业。“虽然儿子上学期间也有工资拿,但我知道他不容易。”于健昌说。
儿子出差,十几天都通不上电话
“现在儿子忙了,遇到他出差有任务的时候,十几天都通不上一个电话,心里也是担心。”于健昌告诉记者,儿子参与“蛟龙”号任务的那段时间,老两口天天守着电视。令于健昌安心的是,但凡儿子在青岛,两三天就会给他打个电话,“问我血压还高不高,身体状况怎么样,他是我的好儿子。”于健昌说,儿子工作忙,也能时时记挂着自己,心里很安慰。
【相关链接】
布放回收系统很关键
母船是载人潜水器航渡、布放回收作业、维护以及提供通信、导航等各种支持的平台。A形架布放回收系统用于在一定海况条件下布放和回收载人潜水器。除载人潜水器外,它还可用于布放回收重型机器人和深海拖体作业。布放回收系统与辅助设备协同作业,组成了载人潜水器布放、回收、存放的作业流水线,是潜水器入水、出水和出水后一刻也离不开的装备。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蛟龙”号的布放回收难度系数在国际上是最高的。
据介绍,从甲板上吊起“蛟龙”号放入海中,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需要克服两大困难。一是船体离水面比较高,导致工作人员对海况的预测难度增大;二是国外的潜水器都有专门的机库存放,入海时通过一个轨道咬合式齿轮前进,运行过程比较平稳,而我们需要操作员操作A形架,这就需要人员的密切配合,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需要操作人员大胆细心。
【延伸阅读】
“蛟龙”号有望明年4-5月下南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7月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蛟龙”号将有可能于明年4至5月奔赴我国南海海域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进行试验性应用阶段的“首场秀”,届时,“蛟龙”号有望搭载1-2名科学家下到海底,进行观察并有甄别地取样。据介绍,南海深部计划是以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为核心的大型研究计划,由洋盆形成、沉积响应和生物地球化学三大方面组成。计划从现代过程和地质记录入手,解剖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将‘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的第一次任务安排在南海,也是考虑到南海海域离家近,有问题很容易从陆地得到支撑。”刘峰说。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 江西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吴志明巨额受贿案21日在江西省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据检察机关指控,吴志明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累计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4748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