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干部不再配车,处级每月最高车补3100元……全国陆续推进的“公车改革”中,温州车改因“大刀阔斧”备受关注。高额“车补”是否涉嫌变相福利?上千辆公车拍卖如何不被“贱卖”?褒贬不一的民声,反映了地方车改的复杂和艰难。专家指出,近年来各地公车改革措施不少,但也滋生了“钱也拿、车照坐”的新问题。温州车改的办法能否奏效,关键在于能否“关住后门”。
·“创薪”之惑·
“补贴”标准谁说了算?
【质疑声音】从科员、办事员到正县实职分7档,每月最高补贴3100元。与国内一些进行车改的地区做法类似,温州车改也采取了货币化补贴方式,但最高补贴额度创新高。一些网民质疑,3100元的车补,已经超出一些人的月薪。这个补贴标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是否有借改革之名搞“创薪”?
【温州回应】温州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车改办主任陈波介绍,温州公车改革在全国首创拉开车补差距,实行细化、差异化补贴,根据各单位日常用车的“使用率”,分三类区别对待。车补标准确定经过严密的评审程序,市车改领导小组终审后才确定。
温州市经信委某负责人坦言,车改已经是大方向,用差异化的补偿,能相对避免“一刀切”的弊端,减少改革的阻力。
·“贱卖”之疑·
公车拍卖均价不到5万元?
【质疑声音】根据温州车改办法,除省管干部用车及执法、执勤车外,温州将拍卖所有公务车。6月24日,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其中,成交价最低的仅5000元,最高的17万元,平均每辆成交价4.67万元。上亿元公车处置拍卖收入为公车消费“明显减负”。然而,也有人提出这次拍卖,是否有变相贱卖公车之嫌?
【温州回应】温州车改办处置组组长黄晖介绍,外界质疑起拍价定得太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之嫌,这可以理解。其实,为了卖个好价钱,处置组想了不少办法,将起拍价定得较低,为的是营造人气,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拍卖。
·“效率”之问·
“一卖了之”会否影响正常公务?
【质疑声音】温州车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关上后门”,不论官大官小,一律取消市管干部公车。对改革进程而言无疑是一剂猛药,但会否因为车改“用力过猛”而影响行政效率?
温州车改方案制定中,特别提出了“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的原则,就是近程交通通过货币化补贴来解决,远程的公务活动通过市场化租车形式来解决。然而,“远程市场化”这一“看上去很美”的制度化安排,是否真的行之有效?
【温州回应】温州市决定在国有市交通运输集团新组建一家国有“温州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由该公司专门负责为公务人员提供远程租车服务和市内重要公务、大型活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用车服务。陈波解释说,当前的考虑主要是国有企业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在应急公务、安全行车、保密纪律、工作考核等方面“抓得住”。“下一步公务用车服务会走市场化的路子,不排除搞多家企业参与充分竞争。”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这两天,浙江省金华市工商局发布的一则职务任免通知,因为文中的两个人是同名同姓(何明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范寿山说,这是一个正常的职务任免,金华市局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