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劳作一年,收入两三千元就算是好年成,这是安县花荄镇西桥村3组农民、今年65岁的刘明先一家在“5·12”汶川大地震前的生活常态。刘明先没有想到,这种农家温饱生活,会因为灾后重建,发生巨大的变化。
刘明先住家的西桥村3组,小地名叫月亮湾。在记者的记忆里,地震前月亮湾的50多户村民住房破败零散,交通闭塞。地震四周年前夕,记者在这里看到的却是掩映在连片果树、风景树中的幢幢漂亮楼房,村民安居乐业,双向四车道,连接安县各乡镇的辽安路穿境而过。刘明先一家在重建中开张经营的“月亮湾农家乐”就在这如画的景色中。
采访刘明先很不容易,这位给自己的儿子——“月亮湾农家乐”老板刘荣当下手,和老伴负责杀鱼宰鸡鸭,煮农家饭的老汉一直很忙。以至于记者对他的采访,只能与他在忙碌中同时进行。
地震前,全家5口的刘明先和老伴,儿子、儿媳和孙女住在70年代修建的房子里,以务农为主,日子刚过温饱线。
“那时候路烂,上坡下坡,到县城只有六七里路,坐车都要40多分钟。”刘明先边扯鸡毛边说,地震把月亮湾大部分房子震成了危房。先住帐篷、后住防震棚,现在好多房子都是重建的。
“以前我们家靠种庄稼吃饭,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种地成本也高,家里主要靠我打工挣点钱。每年除了支出,结余也就三四千元钱。”刘明先的儿子,2011年初当选为西桥村党支部书记的刘荣接过话题,“我家开农家乐,起源于修辽安路期间,我父母为技术人员煮的几顿饭。”
“早先真的没想到,我们这些戳了大半辈子锅屁股的农民,会经营农家乐,挣城里人的钱。”刘荣的母亲阳永琼说,2009年春节后,辽安路开始勘测划线,几名辽宁施工技术人员在勘测西桥村这段路时,到他们家吃了几顿便饭。“那时候家里没得啥好吃的,为了招待修路的恩人,就把家里的母鸡杀了,煮了腊肉,那几天恰好两个侄儿在堰塘里逮了几斤黄鳝,就用酸菜烧出来。客人吃了都说比在馆子里好吃。2010年春节,已经离开安县的那几名辽宁人居然专程来吃我们的烧鳝鱼、炖土鸡。酒桌上,他们一再鼓励我们开农家乐。我儿子就这样被他们说动了心,2010年5月9日,辽安路竣工通车典礼的同一天,‘月亮湾农家乐\’也开了张。”
以安县县城为主轴,总投资4.2亿,全长30多公里,双向四车道连接全县各乡镇的辽安路通车后,极大地提升了沿途乡镇百姓的生活质量。刘家离辽安路不到150米,自然也成了绝佳的商业宝地。刘家紧挨住房的三口堰塘、山坡,新房前后茂密的果树、风景树,把“月亮湾农家乐”包裹得郁郁葱葱,成为辽安路边一道亮丽风景。“我们的员工,包括厨师,都是本村村民。”刘荣说,地震后4年,西桥村425户村民搬进了新房。住房都比震前宽敞牢固,家家房前还有一个宽敞的院坝。依靠政府补助,村里硬化了道路,打了机井,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这段时间正在将自来水接往家家户户,全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里的困难村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如今村民打工经商、搞种植养殖,家家都有增收门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果不是党和国家、辽宁人民对地震灾区的支持和扶持,让灾区村民享受建房补助、特殊党费和无息贷款,村民眼前这种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哪会有啊。”
(黄志富 本报记者钟述强)
新闻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正在热播,那些镜头里的美味佳肴,不仅勾起普通百姓的食欲,更引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追忆,激发对未来幸福生活追求的热情。5月29日,记者采访了本地高级烹饪师马杰。马杰不仅菜做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