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镇是“5·12”特大地震中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三年多过去了,受灾群众建起了新家园、住进了新房子,他们的就业尤其是留守妇女是如何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呢?近日,记者来到北川曲山镇最大的集中安置点——邓家片区。
走进邓家片区集中安置点,但见畅通的公路,林立的农民新居,漂亮的学校,完善的基础设施,取代了曾经的满目疮痍。安置点大水村党支部办公楼前,“培训一个学员,掌握一门技术;培训一个骨干,掌握一门本领”的横幅显得格外醒目。大水村村主任吴红介绍说,入住新居后,尽快掌握一门技术,实现就业,是群众目前最为迫切的一件大事。
在吴红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村支部活动室。230多名农村妇女正在飞针走线,认真学习穿珠加工技能。“穿线时,一定要注意选好位置,同时注意走位。”指导老师梅冬霞耐心地教导。
惟妙惟肖的串珠兔子、时尚精美的手工珠包、充满现代气息的窗帘饰品……在手工艺作品陈列室,摆放着妇女们的穿珠成果。“像这样的串珠苹果,成本只需要几元钱,但是经过加工后,价格可以达到20元一个。”梅冬霞拿起一个苹果成品向记者说道。梅冬霞来自河南正阳,由于迷恋上羌族文化,她毅然来到北川教授技艺,“我们把北川羌文化元素融入到穿珠工艺,将羌族文化推广出去。”
在小区道路两旁,一群群孩子在一旁嬉戏,妇女们则围坐在一起穿珠。正在加工珠包的大水村村民张德容告诉记者,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打理好家务,就开始穿珠。“学好这门技能后,以后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照顾家两不误。”张德容满怀期待地说。
为了让当地受灾群众能够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大水村党支部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办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陆续开办了扶贫技能培训班,对当地留守妇女进行了免费培训。27岁的大水村村民李春梅常年在深圳务工,得知家乡开办免费培训班的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在培训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李春梅很快掌握了穿珠加工这项技能。一个个普通的手提包经过她加工后,变得银珠闪烁,时尚潮流。“在家就能制作这种手工串珠,一方面能够照顾家人,也不用出去挣钱了,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李春梅对掌握穿珠这门技能很是欣喜。
通过技能培训,越来越多的受灾群众掌握了穿珠这项技能。如何将这些手工制品尽快销售出去呢?曲山镇党委、政府正积极想办法,找路子。
邓家片区位于北川老县城后大门,依托老县城旅游资源,小商品越来越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对此,曲山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重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利用留守妇女劳动力,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小商品加工制作,全力打造旅游纪念品基地,以破解山区群众增收致富难题。
北川曲山镇党委副书记唐祖华说,“按照规划,把邓家片区这个旅游集镇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小商品于一体的生产加工基地,让我们群众真正在旅游产品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镇政府正在积极和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河南及新疆的进出口贸易基地联系,争取让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他们的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唐祖华颇有信心地说。
暮色降临,记者离开邓家集中安置区时,周围云雾缭绕,新楼林立,犹如世外桃源。
(记者 刘庆 文/图)
新闻推荐
一个月前在辽宁省铁岭中法和丹东中法分别开庭的中国足坛反赌扫黑案,何时宣判一直备受关注。19日,铁岭和丹东两家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所有案件都将在春节之后再进行宣判。按照两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