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公共服务融合需要强力推进
由于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还存在一些壁垒,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不统一,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制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可以说缘于投入不足,“小马拉大车”“看得见用不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唯有本着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思路,加大引资下乡力度,壮大集体经济收入。集体家底殷实,才能拿出钱来办好各项公益事业。
为城乡融合发展铺平道路
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从根本上看,是要素交流不畅的结果。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的体制机制,才能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有效分置,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才有利于引导各类要素更多地流向农村。
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为要素导流
畅通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制度障碍,构建有效的要素联动机制,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保障。社会资本到农村去,大有可为。投资乡村产业发展,参与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高标准农田、农村污水处理等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养老、乡村旅游、电商消费等服务业,都有利好前景。这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放活承包地经营权,为城市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托盘。
夯实拓宽产业融合这个底子
产业上的城乡融合贯通,实质上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如何强化城乡产业协调、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推动产业载体创新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和消费升级,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落脚点。能够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当然好,但绝大部分农村,恐怕还是要围绕稳住农业基本盘、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兴产业。通过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构建“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大型合作社”的农业经营体系,一头在农村,一头连城市,农民才可能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新闻推荐
省际联盟将成未来采购主体日前,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显示,参与本次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