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财经 > 正文

高等教育集群式思维:推动成渝区域创新一体化

来源:成都日报 2021-01-13 01:24   https://www.yybnet.net/

陈涛唐教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以及提出力争到2035年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50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等新目标。“十四五”期间,成都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城市战略转型的关键核心。高校仍然是创新的主要主体与策源地。我们认为,要进一步重视成渝地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用集群式思维基本思路,推动成渝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凸显人才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以人才为中心,形成人才、城市、产业、高等教育的链条发展,从而构建区域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辐射带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成渝区域创新一体化基础雄厚

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地理同域、文化同源、经济同体,一直就存有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向。近年来,这种“双城一体”的发展诉求愈发外显,且同时愈发具有现实性基础。在地域区位方面,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成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昔日“蜀道之难”成为今朝“西部枢纽”,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在产业经济方面,据研究,2008-2018年川渝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迅速,且几乎都在50%以上,为成渝地区创新性现代化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人力资本方面,成都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其人口城镇化率73.12%,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全国第四;重庆市常住人口3101.79万人,其人口城镇化率为65.50%,在全国城市和直辖市中均位居第一。并且随着近年城市人才新政效应的释放,成渝地区吸引了一大批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人才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在高教资源方面,据教育部2019年数据统计,川渝地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91所,并且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39%,重庆市达到47%,两地均将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链条目标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成渝区域创新一体化要以“人才”为突破口,建设具有人才聚集效应的高等教育集群,进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即是: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促进产业、人才、教育、城市四者互动的区域创新一体化。

具体而言,一是以分工互补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成渝地区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问题。因此,成渝地区产业发展亟需跳出行政区划,从经济地理“核心区”进行协同规划,重新优化行政区划产业布局。

二是以开放流动促进人才发展一体化。成渝地区人才一体化要突破思维定势,以成渝产业一体化布局为依托,通过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人才联动机制,打通行政区划人才发展壁垒,实现成渝地区人才充分流动。

三是互认共享促进高教发展一体化。成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合作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所建立的互认共享机制大多只限于行政区划内部。要增强高校内生合作动力,促进高校发展一体化。

四是创新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一体化。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布局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实施“双一流”大学共建工程,探索校地企合作驱动城市发展模式。但整体看成渝地区创新集聚水平还不高,创新效益释放还不足。纵观国内城市群,只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城市建立了“多核多中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主要集聚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一核心城市链中,并以之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因此,成渝双城创新一体化要以高等教育集聚的知识溢出和人才培养为动力,实现双核驱动区域创新。

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操作方法

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而高等教育集群正是推动这一产业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破解以“产业、人才、教育、城市”为一体的区域创新动力的新思路。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引领产业体系。遵循集群式思维,高等教育集群可以通过集聚创新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迭代升级,进而为引领产业体系发展提供路径支持。如根据成都电子信息、软件等产业研发优势,围绕电子科技大学建立高等教育集群,引进具有校企“双重身份”的教研专家,组建以创新探索为主的研发团队。既要鼓励团队创建衍生公司,实现科研成果转换;还要帮助团队把研究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以引领性研究重建高等教育招生、培养和就业结构。

探索群地结对联动,促进要素因地流动。建设高等教育集群,首先根据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靶向”服务和精准对接,让周边地区能充分利用好集群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性。可以采用“产业供应链”的思路,探索建立高等教育集群和成渝地区结对联动工作模式,即推行“一群一地”结对联动的共同发展模式。

设立成渝高教特区,推动教育互认共享。从成渝人才流动特征看,亟需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互认共享的“一体系、两框架、三机制”:一是建立成渝高等教育的区域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可识别和验证技能的职业资格互认框架;三是建立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成果互认框架;四是建立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区域重大问题合作机制;五是建立高校教师实践培训与支持帮扶机制;六是建立高校管理人员跨校交流与轮岗学习机制。把成渝高教资源作为集群建设中的一个“联通特区”,通过区域教育互认共享加强创新人才流动率与合作关联度。

联结双城集群网络,发展双核共驱创新。首先,要把地理认识上的“双城”转变为经济认识上的“双核”,打破以往行政区划的省城单核驱动模式,构建以“双国家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区域经济空间新结构,利用高等教育和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全面协调发展“双城经济圈”,将其作为创新策源地。其次,重视创新“内核”建设,通过集群网络功能联结成渝地区人才资源。一是面向集群网络的流动式人才集聚。在集群网络影响下,人才集聚已超越双城的地理边界,共建双城人才库共享人才资源,提高人才流动的叠加效应;二是面向高教系统的流动式人才培养。高校是城市独特的创新资源优势,通过高教特区建设探索流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西部重要经济区域的成渝地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表述的变化是对成渝地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也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由此,我们提出采取集群式思维,建设高等教育集群,打造成渝区域创新一体化新思路。这里的高等教育集群是“产业、城市、人才、教育”融合创新的关键载体,它不是“高等教育”的狭义集群,而是以高等教育为重要节点和内生动力的广义集群,体现高等教育的区域质量和公共性,是我国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助推区域创新一体化的新模式。

作者:陈涛,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唐教成,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新闻推荐

2020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高等教育集群式思维:推动成渝区域创新一体化)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