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日刊文披露,知名评级机构东方金诚两名高管凭借手握的金融资源和职务便利,损公肥私搞利益输送,肆意妄为收受财物,涉案金额巨大。该系列案件暴露了信用评级领域违法犯罪的一些特点,比如,论单收费,量钱评级;利益勾结,“熟客”作案;面广人多,案情交叉。
信用评级是标示出各类市场参与者及各类金融工具发行主体,偿付其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度量违约风险程度的活动或过程。通常,相关主体被评定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越高,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成本越低,而评级高低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不仅仅是信用评级机构,近年来,多个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都被曝光过造假问题:一些珠宝玉器鉴定检测机构,在未取得计量认证的情况下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有些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虚假宣传自己的资质和能力,如需有认证的检测报告须另加钱;找几个熟识的审核员,哪怕企业周边水质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也能拿到有机食品认证……
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造假有些是因能力不足,但更多的还是与利益输送有关。一方面,标准掌握在相关机构手中,而相关部门对其评级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这给相关机构和人员留下了寻租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评级往往直接影响企业的商誉、融资成本等,甚至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一些企业便有了花钱办事的冲动。
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机构本应该是公信力的“代言人”,如今却带头失信,毁掉的是机构的公信力,进而影响行业形象。若任由其发展,错误示范形成连锁反应,进而成为难以改变的潜规则,破坏市场发展的根基。
作为市场信用的标尺,这些机构理应公平、公正、客观,如今却主动造假——“尺子”歪了,不仅损害市场信心,而且侵害投资者的利益。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推动下,全社会正在涵养诚实守信的氛围。而带头失信的机构无疑是这种氛围的破坏者,连负责信用评定的机构都失信,谁还会守信?人们往往难以记起成百上千次的守信行为,却可能对某一次有着重要标签意义的失信行为念念不忘。
鉴于失信的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机构违法犯罪程度之深、涉及领域之多、危害之大,相关行业有必要来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治疗。先要“破”,不破不立,而且要出重拳。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已暂停、撤销、注销多家机构从业资质,面对相关案件频发需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结合相关工作,抓出行业里的蛀虫。
再要“立”,抓紧给机构定规矩,明确各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负面清单,划出行为红线。此外,还要加强对机构运行的监督,灵活运用监管手段。比如,可以给信用评级机构也评评信用,失信的纳入黑名单,让其寸步难行,等等。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根基,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作为夯实根基的实践者,理应成为讲诚信的带头人。期待在刮骨疗毒之后,这些机构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守望者和看门人的角色。
新闻推荐
12月22日,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SoftRobotTechnology,以下简称SRT)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本轮资金由创新工场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