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科学城内,校地合作硕果累累
当下,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科技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焕发城市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创新的浪潮在不断奔涌,城市如何踏浪而行?
汇聚科技创新力,11月25日,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市校合作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跨越千里,这不是成都第一次与上海合作。今年6月,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协议,将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投资咨询、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外,上海交大还在成都落地了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并已诞生一批领先成果。
上海交大不是成都唯一“走出去”牵手的高校。据统计,成都已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聚一批创新项目落地。
积极“出击”的背后,得益于新发展格局下,成都正不断扩大市校合作“朋友圈”,引聚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激活校友资源、聚集高能级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共享机遇、共创未来。
校地合作
技术、资本、市场产业链全部打通
上海,长三角的核心城市;成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两座城市同处长江经济带,同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节点。
打破地理距离上的限制,相距一千多公里的两座城市,可以越走越近;一座西南地区的城市与沿海地区高校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11月25日,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市校合作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将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和项目,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深化校地协同合作,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细数这些项目,签约内容很关键。瞄准人才第一资源,双方将共同建设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开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类高端人才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
让成都诞生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硬核科技,为科技卡脖子的地方松绑。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组合动力迭代升级等智能制造体系提供基础支撑;将共建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助推航空航天装备及特种工艺持续创新,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与加工工艺研究基地。
此外,双方还将在成都天府新区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打造集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教育、研发平台、创新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
从人才培育到项目研发,从园区孵化再到市场应用,此次签约几乎覆盖全产业链条,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
显而易见,成都与上海深化区域合作,携手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有利于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早在今年6月,成都市已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当一座谋创新的城市遇上一座科技资源充沛的百年高校,技术、资本、市场产业链全部打通,成都这次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顺理成章、深入共振。
千里对接
成都已与18所知名高校战略合作
走出成都地铁1号线兴隆湖站,一片宽广的湖面即刻映入眼帘。这里是成都科学城,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就坐落于此。
以校院地协同创新为切口,2017年落户以来,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已在成都诞生一批领先成果。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落地,该研究中心在国产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模拟仿真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正推进产业化进程。
此外,上海交大还在四川锦屏建立了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并在成都设立了暗物质探测大数据分析中心;开展产学研项目超过15个;先后引入一批上海交大教授、专家及毕业生来川就业,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人才引进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川本身有优秀的人才和科研基础,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提出,我们对成都的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处处长、四川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兵如是说。
聚四海之智、借八方之力。成都城市群的创新“对话”不止于长三角,向北远望,以北京为代表,清华四川互联网能源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等一系列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正加速向成都聚集,一批创新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转化。
无独有偶,成都科学城内,成都的另一个“不远千里”的校地合作也是硕果累累。日前,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园区正式投用。作为目前省校合作落地规模最大的产学研平台,北航已在成都天府新区初步建立起航空大数据研究中心、航空电子系统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实验室。
同样,清华四川互联网能源研究院已经是兴隆湖畔的“元老”之一。截至目前,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累计引进高层次研究团队32个,承担科研项目301项,凝聚核心技术27项,申请高价值专利281件;推动95个项目在四川全省12个市州落地。
走出去扩大市校“朋友圈”,成都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正加速聚集。据统计,成都针对不同高校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合作政策,已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聚一批创新项目落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风从西部来
城市创新在更多领域“并跑领跑”
一天之内,四大校地合作项目同时落地,彰显了成都的创新热潮。
以往,东部省份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业和制造业发达,高校的科研项目更容易落地孵化。现在,这样的格局正在改变。
风从西部来。成都与省内外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正在变得越发频繁,引聚一批创新项目落地孵化。
“成都良好的引人、留人政策,不仅吸引着大量的‘蓉漂’人才,更让很多本地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留下来’。”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介绍,从数据上看,电子科大超过4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川内,以成都为主要工作区域。
数据显示,全市目前已研和在研项目达300余个,建成各类实验室50个,仅在成都科学城,已引进17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41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
不止于此。借助创新平台,一批本土孵化的科技型企业正快速发展。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为例,其孵化的成都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估值超10亿元,掌握全球多项无线充电领域专利;四川昆仑智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四川省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其核心产品KMX工业大数据平台被工信部认定为2017年大数据优秀产品。
引聚一批高能级项目、激活校友企业资源……“校企双进”自2019年启动以来,为校、企精准对接“牵线搭桥”,加速创新资源协同运用,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做朋友,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一方面,我们主动上门,不断扩大‘朋友圈’,另一方面,引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实验室落地成都,并借助‘校企双进’搭建平台,激活校友资源、聚集高能级项目,‘源源不断’导入创新资源。”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市校合作,加速推动一批创新平台及创新项目生根、开花、结果,让城市创新在更多领域“并跑领跑”,在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之路上,成都正全速奔跑。
本报记者 宋妍妍 曹凘源 受访单位供图
新闻推荐
记者|庄键11月24日晚间,沙钢股份(002075.SZ)公布了调整后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为这起历时四年的资本大戏续写了最新篇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