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东广州警方通报,近日,警方在专项行动中,查处了一批非法凉茶店铺,缴获有毒有害凉茶原材料一批。由于疫情原因,一些群众选择饮用凉茶来增强抵抗力,而部分不法商户为了提高凉茶“疗效”,吸引回头客,增加营业利润,非法在凉茶里添加西药。
此次查获的一些送检样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如果茶客身体出现某些不适,喝了这些“西药凉茶”或许能得到缓解,进而误以为病情好转得益于“独家凉茶”的保健功能。对有喝凉茶习惯的茶客来说,如果不小心成了上述黑心店铺的回头客,恐怕就是“服药当饭吃”。
食品中检出药物甚至抗生素,以往出现此种情况多为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药物残留,而凉茶中的药物是人为添加,这就给顾客造成了“西药凉茶”功能强大的错觉。
中国凉茶独特的中草药养生保健功能在民间早就存在广泛的认同,作为中国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广东凉茶早在2006年就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少数商家的不法行为虽不足以动摇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但这种打着养生保健旗号、暗中添加西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对中医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品牌的侵害,必须引起重视。这类问题同样出现在其他消费领域,比如,有些牙膏一直宣称有很好的中药止血效果,但其中却含有处方西药成分,这种止血处方药即便在临床上也是慎用的。
商家恶意添加行为违反食品卫生安全法规,自然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更要注意的是,当前一些保健食品商家打着保健旗号暗中添加西药的情况。消费者尤其应该警惕食品、保健品中的“非凡疗效”——标称“保健”却有“速效”,多半有问题。
而监管层面更应站在保护传统文化、民族品牌的高度,严查严管某些领域非法添加泛滥的现象,将其扼杀在摇篮中。“西药凉茶”必须尽快、彻底“凉凉”。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吉雪娇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快速增长,碎片化、小额化的特征令其广泛触达各类消费者,但与其同时,互联网保险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