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君
今天是6月1日,又一个儿童节到来了。这一天,孩子们会收到精美的礼物,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而这个节日被赋予的本来意义,更多是对于儿童权利的关注和保护。
说起未成年人权利,昨天有一组数据非常受关注:5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019年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显示,过去5年学生使用电子烟的比例显著上升。儿童或者青少年吸电子烟,是从哪里习得的?在我们共同致力于打造“无烟社会”的时候,很多孩子却在小小年纪尝试“吞云吐雾”,这是成人诱导的结果,也是家人管控疏忽、学校教育不及的结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销售部门对未成年人吸烟说“不”,只是停留在“说”上,从未兑现为“不接受支付”。
我们的生活已经处于消费主义的前端。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模式正在统摄所有角落,因此也不会主动与儿童世界绝缘。其实,如果管控得当,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消费并非避之不及、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就拿眼下最火爆的直播来说,不久前薇娅推荐一款百科全书式的智能地球仪,短短5分钟就卖出10万件,而买主绝对是孩子或者有孩子的家长。不可否认的是,当消费打通了社交式网购渠道,孩子其实也是被裹挟其中的。有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网红”的世界里已经开始出现儿童的身影,他们被家人包装起来,做童模、开直播,启动一波又一波“带货”神操作,并形成了一条强大的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开始过早接触化妆品、高温染烫甚至美容整形。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这究竟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还是跌倒在了起跑线上呢?对此社会争议非常大。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家长而言,让孩子过早涉足某些领域是非常不慎重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政协提案建议构建行业许可规范,通过对法定代理人监护权的引导、监督和惩治,形成未成年人从事商业活动权益保护的综合机制。
消费时代对孩子心智“速成”的影响是浸润式的,而另一种消费供给对于孩子健康的侵害却极其粗暴。继湖南郴州假奶粉事件后,5月31日《健康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日广州市的假奶粉事件也在不断发酵,目前已有60名左右受害家长在网上维权,广州10余家医院医生被家长控诉推荐“假奶粉”。对此广州市卫健委已介入调查。复盘这些假奶粉事件,能够发现医生职业操守、部门监管等多重防线的失守。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做“孩子的钱最好赚”。眼下消费社会给予孩子的,除了可爱的芭比娃娃,还有各种商业套路设计中商业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群体的围猎。
当一切皆可商业化,就意味着一切皆可迎合,这时候规则和道义很容易让位于交易。当人们更多关注商品符号,在这样的环境里,消费就会成为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于是,各种良莠不齐的产品统统都会推到孩子面前,渗透进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那些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游戏,迅速实现对其心智的绑定,这样的“供给”真的可以被允许吗?如何把“儿童权利”妥善植入消费时代,成人世界对此需要保持相当的谨慎,这也是大家可以好好思索的一个“儿童权利命题”。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加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近日出台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