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在继续,全球已经在疫情“全球化”中不能脱身,地球挂上了“歇业”牌。
地球“歇业”,流动性在消失,经济怎么办?
就算是饮鸩止渴,也只能先干为敬
又是一个星期一。
经历过史上空前的连续两个“黑色星期一”后,这个星期一,美联储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无限量QE,开始买市场上除股票之外几乎所有的信用产品。
应该说,这段时间,美联储政策工具已经多次加码,但总体而言,似乎效果式微。
此次,美联储“救市”措施包括,继续购买国债和MBS,启用一级市场企业信用工具(PMCCF)、二级市场企业信用工具(SMCCF)、资产抵押证券融资工具(TALF),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MSBLP)等。其目的除了帮助金融市场恢复正常,更将为企业债券市场“背书”、为中小企业“撑腰”,设立了些许新工具来支持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贷投放。
比如,由于不被允许直接购买企业债,美联储根据《联邦储备法》第13(3)条授权建立SMCCF,通过财政部向“特殊目的机构”(SPV)注资,进行企业债和债券ETF的购买。
面对美联储空前的“大力度”“救市”政策,有些人也感叹美联储的独立性丧失殆尽,或也有人感叹美联储的“大动作”很多余且反而吓坏市场,也有人担忧天量“放水”会带来无穷后患。
自是都有些道理。
不过,当前疫情带来的“世界停摆”冲击在现代历史上和平时期算是罕有,而整体政经环境在近几年已经在经济瓶颈和政治旋涡中苦苦挣扎已久,虽说是“最后一根稻草”,但骆驼若果真就此“死掉”,恐怕世界就要面临衰退甚至萧条的茫茫荒漠。
或者,就算是饮鸩止渴,也只能先干为敬。
宽松是苦酒是甜酒,都得喝
最近的市场看上去还没有带来所谓金融危机,但其实连环反应已经让所有资产都产生了流动性危机,股市大跌的同时,企业债压力山大,为了获取现金,黄金被大量抛售,而美元开始了“美元荒”,带来市场一度“看不懂”的美股跌、原油跌、黄金跌、美元涨怪现象。更不要说,从目前看来,全球疫情并无根本性好转迹象,美国的举措被市场认为“不力”,经济要到何时恢复谁心里也没底。
事实上,美国之外,各国也都认识到这次疫情的不断发酵和延续给经济可能带来的巨大伤害。目前,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经济金融政策。
美国被称为“一番操作猛如虎”,但其他人也没闲着。由于经济预期严重恶化,日本央行提前召开货币政策例会,决定通过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等手段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包括扩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购买规模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购买规模,继续购买国债,三季度前还将购买更多商业票据和企业债;欧洲中央银行目前决定维持欧元区主导利率不变,但决定扩大量化宽松,今年底前额外增加1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重点确保私人部门债券购买;英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0.25%;加拿大央行两周内连续下调基准利率100个基点至0.75%;澳大利亚将基准利率下调至历史新低;新西兰央行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75个基点至0.25%;同日,韩国央行紧急降息50个基点至0.75%,这是韩国基准利率首次降至1%以下。
总体而言,货币政策都是“宽松”。
是苦酒是甜酒,但都得喝。
喝酒不忘掘井人,支持企业是全球经济政策重点
为避免疫情给经济带来难以恢复的重创,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和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欧盟委员会13日出台协调措施,提出将370亿欧元资金用于抗击疫情,在预算和国家援助方面给予成员国灵活性,并帮助10万家中小企业获得约80亿欧元融资;意大利政府5日宣布拨款75亿欧元用于帮助意大利居民和企业抵御疫情冲击。总理孔特11日宣布,将再拨款250亿欧元用于缓解应对疫情情况下公共卫生和经济等面临的困难;法国表示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包括允许企业延期缴纳社会保险金、减税、加快部分领域项目审批、放宽企业员工申领失业补助限制、加强法国国家投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等;德国政府宣布多项提振经济举措,公布规模高达7,500亿欧元的一揽子救助计划,批准总额120多亿欧元、为期4年的基建投资,为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提供贷款等。且德国政府拟向企业提供不设上限的贷款,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英国政府已经宣布了将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进行救助,救助总额达3500亿英镑,提出财政刺激方案,承诺2025年中前斥6000亿英镑投资基建,并协助商界和医疗服务;以色列日前推出总额为100亿新谢克尔的一揽子财政援助计划;韩国为小企业提供50万亿韩元紧急融资;新西兰将注入121亿元新西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中国31省份推出了40万亿的基建投资计划,新基建投资的主力是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
有企业才有市场才有经济,喝酒不能忘了掘井人。
关注没水喝的,困难人群需要帮扶
疫情当头,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人。人们除了需要健康,还需要生活。当隔离成为“不得不”的选项,有些人群和家庭可能面临一些实际困难。
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宣布,会分两次给每名美国纳税人发放总额2000美元的生活补助。但据说,民主党和共和党因为具体的经济刺激方案细节而争执不下,具体发放额度和发放时间还待定。在此“困局”下,一些有意愿、有办法、有能力的地方政府开始“自助”。
上周硅谷宣布隔离令后,在硅谷“巨头”们的支持下,圣克拉拉郡和圣何塞市宣布创建一个1100万美元的救助资金,给因为新冠疫情陷入财务困难的本地民众提供生活补贴。圣何塞政府亦下令,4月17日之前房主不得驱逐房客。
各国都在关心帮扶重点人群。上周,英国推出保障就业、帮助租客支付租金等个人援助。随后,财政大臣宣布了一项名为“新冠肺炎工作保留计划”的财政行动,该计划将允许英国所有的雇主申请补助金,补助受疫情影响无法工作的员工八成薪水,每月最多可为每个员工补助2500英镑,此收入水平已经高于英国的中等收入。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介入帮助支付人们的工资;澳洲推出176亿澳元刺激经济计划,除了在4年内以67亿澳元支持中小企业的现金流,也包括未来两年内斥13亿澳元保障12万名学徒工作,并向合资格澳洲公民派发750澳元,中小型企业最多可获派2.5万澳元;日本有总额达4300亿日元纾困措施,除了为营业额锐减的中小企业提供免息及免担保的融资,也包括设立补助金,支持要请假照顾停课子女的家长;韩国调拨11.7万亿元韩元抗疫救市,包括改善防疫体系、支持中小企业、稳定民生与就业等,而重灾区大邱市和庆尚北地道区,将特别获6000亿韩元用来稳定就业。
三个疑问
目前看来,举措不断,但市场有三个疑问。
第一,现在的市场大震荡是情绪还是实质?
也就是说,究竟世界经济本来是珠圆玉润,只是突然遭受新冠疫情的爆裂打击,还是说,世界经济本来就千疮百孔,又突然遭到一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无情踩踏。
从这几年的全球政经形势看,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趋势的延续。世界经济即使不是千疮百孔,也早已经是百爪挠心,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都是一些看上去简单好用的万精油、狗皮膏药和痒痒挠,但实际上只会加重创口伤势。
第二,疫情何时结束?
目前的最大疑问是,疫情何时结束,隔离何时结束,工作生活何时正常化?由于对病毒的认知尽管有所进步、似乎仍然有限,对疫情的预计延续时间一推再推。且在疫情全球化后,各种输入、输出、反输入、反输出都在出现,成为影响复工的极大不确定因素。
第三,疫情过去就好了吗?
一方面,疫情让大家把全球产业链的联动看得愈加清楚,这个世界缺了谁还真不行。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复工,但是如果其主要产业链的上下游不能同时复工,则运营可能沦为空谈。此外,一地生产恢复,若其他国家还在“暂停”,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则订单锐减,供给回归没有意义;另一方面,疫情是否会加重一些人所谓的“脱钩”心态,值得持续观察和关注。
该做什么?两个重点。建立良性的反馈和反思机制
因此,当前最为重要的可能是两点。
第一,加强合作思路,强调命运共同体。
从现实状况看,无论是病毒研究、疫情防控或经济复苏,都需要全球的大力合作。病毒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国籍、民族或肤色而选择性进行攻击、规避、或捉迷藏;疫情同样不会因为主权或地理边界而驻足止步;甚至经济也不会是此消彼长有人放声哭有人偷着乐的,而更可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有人将此次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与1929年美国大萧条相比。而那时,正是使用了“暴虐”的加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让全球陷入了更加欲罢不能的长期萧条之中,甚至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当下,病毒的无国界传播,正是在提醒人类,人类有共同的命运,而非相反。如果还乐于在情绪上宣泄,成日沉溺于互相攻讦的“快感”中,上世纪此时,殷鉴尚不远。
第二,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良性的反馈和反思机制。
很多人说,此次疫情将会带来世界秩序的重构。事实上,近几年里,这一直是热门话题。而中国会在世界秩序重构的进程中占据什么地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国人更为关心的话题。
有人说,这是场危机,有人说,这是个良机。无论是危是机,我们都要看到,首要得做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规模,殊为不易,而继续改革转型,需要更高效的机制,其中关键,就是要有非常良性的反馈和反思机制。“改革一直在路上”。要改革,得知道改什么和怎么改,必须接受正确的信息反馈,并且不断反思,才能够改革。否则就可能是盲人摸象、闭门造车、甚至是南辕北辙。从此次疫情应对的得失看,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强调“市场化”,因为市场化正需要这样的良性机制,真正的市场化也是给出这样机制的良性互动。
预计一段时间内,各种问题会更多,这是必然,无法避免。而对企业的支持、对老百姓生活困难的解决、对经济的改革,只有在保证良性反馈和反思机制的基础上,才会做得更好。
后记
据悉,加州失业保险申请人数已经翻了一倍,预计年底失业率会从目前的3.1%飙升到6.3%。
疫情告诉我们,不好过,而且无人能够独善其身。
值此时刻,宽松政策在所难免。是甜是苦,酒已经喝了。
但不能迷醉。
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和保持百分之百的清醒,因为困难还在后面。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3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首批十个全国法院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民商事典型案例。澎湃新闻注意到,在疫情防控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