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转化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动力,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金融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议依托上海资本市场,向全球投资者发行以人民币为主,美元、欧元和日元为辅,中长期为主、多期限结构的市政专项债券,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产业链布局。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收关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的开局之年,统筹两大发展战略,是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题中之义。
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银〔2020〕46号),在促进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总体要求下,分别从临港新片区金融试验、金融业更高水平开放和长三角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立足于上海的整体规划,着眼于提升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针对改革与发展中的短板和难题精准施策,我们建议:
第一,由上海牵头,携手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向全球投资者发行多币种(以人民币为主,美元、欧元和日元为辅)、多期限(3年、5年、10年或者更长)市政专项债,用于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产业链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多币种专项债,有诸多优势:海外负利率环境下,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吸引国际投资者,避免对国内可贷资金的挤占;助力上海自贸区金融政策落地,扩大人民币资产池规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吸引外资,减轻外汇储备压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高能级、综合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向全球发行人民币债券,有助于提升本区域金融机构能力,打造航母级投行,提升上海金融定价权。
第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应更多发挥区域和多主体协同优势,建议由政府牵头,企业、高校和智库共同参与,设立基础科研专项基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提高从科学知识和发明向创新的转化效率,避免资金的分散化和重复投资。
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和创新向前段延伸。技术周期可被分为6个阶段:基础科学、科学发现、发明、开发、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中国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后4个阶段,尤其以创新的扩散(即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科研投入较少。这是因为,越早期阶段的研究风险越高,回报期越长,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盲区。
加入WTO为中国带来了全球化红利,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和干中学快速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利用四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革命历程,这是中国在“补课”,所以是面向历史的。获取面向未来的技术,需要加大向技术周期的早期阶段的资本投入。
外部性强的领域,也是政府大有可为的领域。基础科学与科学发现也是基础设施,对全产业链都有辐射效应。在互联网与信息通信技术浪潮中,整体而言,长三角弱于珠三角,上海慢于杭州。从技术周期演化来看,2010年后,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物联网、精密制造、纳米生物等新一代产业在未来10年将步入产业化阶段,红利期将延伸至本世纪中叶,上海应加强对新一代产业的支持,方式之一就是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这是因为,只有基础研究才是面向未来的。
第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临港新片区是未来中国产业升级的主战场,引进、培育和造就未来的龙头企业是关键之举。建议在上海十四五规划和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实施方案中,纳入创新产业政策,并借助金融供给侧改革春风,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依托科创板制度创新,推动对于上海至关重要的大飞机产业链、芯片制造产业链(特别包括图形显示芯片、5G物联网)、生物科技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纯电、氢能)上下游龙头企业整体上市或者部分上市,鼓励投资银行协同优质企业,形成“金融创新产业复合体”,积极开展跨境并购做大做强,以巩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产业和研发龙头地位。
第四,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权是由市场化主体来完成的,金融是市场化层次较高的领域,随着金融开放的加深,培育有定价权和定价能力的本土金融机构是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渠道。证券、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公司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服务主体,但也是发展中的短板,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上海的全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定位,需要有与之匹配本土金融机构,类似于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莱等,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还需要有一流的资产管理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做大做强本土金融机构,一方面,可通过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可多渠道向证券类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既可以是国资国企,也可以是民营企业;还应该注重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2020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或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在各项防控举措的严格落实之后,2月4日后疫情扩散显著放缓,2月10日之后,各地开始缓慢复工,但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等到疫情完全结束。本次疫情凸显了以医疗和卫生体系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中的短板,但也将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扩散。未来的竞争,将从以城市为单位转变为以区域为单位,区域内的协同效应决定了区域的竞争优势。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应充分利用政策和制度改革红利,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中的短板的投入,优先布局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以培育一批上海本土或长三角地区共建的、有技术壁垒和全球话语权的企业、智库或科研院校。
(本文为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SIIFE)“推进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问题研究”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达飞为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歌尔股份业绩快报:2019年净利13.07亿元,同比增长50.59%;全通教育业绩快报:2019年亏损7.33亿元计提商誉减值6.18亿;京新药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