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菲
推广ETC是近半年来银行业最红火的业务。各银行和机构纷纷通过线上线下各渠道宣传拓展ETC业务。
其实,ETC并非新鲜事物,此前已推广多年,只是由于办理程序相对复杂、使用场景有限、功能较单一等原因,加之银行在发行资格、成本等方面投入较大,一直是不温不火。随着近几年ETC全国联网落地完成,ETC产业日趋完善,尤其是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出台了大力推广ETC业务政策之后,更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积极加入,ETC市场掀起了“抢客大战”。
推广普及ETC应用是一件有益民生的实事,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汽车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压力、节约公共人力资源、丰富城市智慧生活,还可以为相关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不过,ETC市场的“抢客大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有些银行和机构将推广ETC业务的任务摊派给具体员工,与其绩效挂钩考核,考核方法任务过重,以致出现了银行员工在公路上随意拦车,扰乱司乘秩序;有的银行和机构过度宣传,服务无法保障,还有的存在虚假办理,设备并没激活的现象;甚至有承诺免费办理,却冻结“保证金”或捆绑其他业务等现象。更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员工营销非正规ETC设备,窃取客户信息。这些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发展ETC本是多方共赢的好事,绝不能因为短期的过热而留下隐患。
银行等机构积极推广ETC业务,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车一族往往是消费需求稳定的优质客群,银行借助ETC入口获客后,可深挖客户潜力和需求,借助银行卡、理财、保险、消费金融、娱乐等金融资源和平台,拓展配套服务,借助增值体验吸引并留住客户。为此,银行对于员工的管理应追求监督、考核与激励并行,注重激发员工的主观积极性,而非对其机械施压。
鉴于一些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相关经验不足,监管部门在严把准入关的同时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应将银行和第三方机构的推广形式和营销活动纳入监管范围,而不是单纯、机械考核指标完成数量。对于那些扰乱市场秩序、威胁产业发展或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监管部门应及时查处,保障监管威慑力。
消费者自身也应保持警惕,办理ETC业务时应看准条款,保留有效凭证,不要贪小便宜。如果遇到权益受到威胁或侵害的情况,要有维权意识,及时报案或投诉。
产业各方应合力拓展ETC应用场景,除了高速公路,还应推动ETC在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码头等交通场站,以及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停车场景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据《经济日报》
新闻推荐
业内人士表示:传销同这些去中心化、不记账、非实名制的虚拟货币联系在一起,非法集资跑路的现象将变得更加难以追查,很难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