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人说起过:在国外一些自由贸易园区,即便一辆集卡停在码头几个月,也不会有人管;后来又听到一种说法:更自由的贸易环境,就是要让货物有“发呆的时间”。
对很多货物来说,这种类似于“发呆”的自由,能带来的,却是更大的开放,以及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再过一个多小时,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就将迎来揭牌。新片区,新气象,这片毗邻浦东国际机场、坐拥洋山深水港、背靠长三角广阔腹地的热土,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奔赴未来。
在走过上海自贸试验区6年建设之路后,临港新片区无疑被寄予了更大的期待。前不久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到,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这“六大自由”,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总体方案一个最大的亮点。在过去6年,“投资贸易便利化”一直是试验田所探索并耕耘的方向,从“便利”到“自由”,两个字的变化,却深意无限。
临港产业区内的西门子风电,其生产的风电叶片,60%都出口全球;但总经理宋强齐说,他们对外的维修保养服务就一直没有起色,原因很简单,就是货物进出港的监管程序比较复杂:旧设备、旧零件的引进,再维修再出口,每个环节都有不少限制。“因此我们现在会把这块高增值的业务放在国外”。宋强齐说。
早几年,相同的困惑,德国的曼恩公司也曾有过。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船舶发动机制造商,他的其中一项业务,就是给国际班轮做发动机的维修保养。此类维修、加工业务,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有点麻烦。一般贸易,正常的货物到港,都需要有仓单,但维修件以什么方式报关、入关;还有比如船舶维修用配件,当它出保税仓库时,性质为货物;当该配件装上船舶替换受损零件时,其性质变为了船舶物料;根据现行海关相关法规,不同性质的同一货物,有不同的监管方法。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洋山港,地理位置、港口条件都不错,为什么两头在外的转口贸易发展缓慢?某奶粉品牌要把洋山港设为亚太分拨中心,意味着很多奶粉都要运过来先囤在港口,也就是我们说得备货模式,你不知道它是要进口到国内,还是要再运到全球各地,那么你怎么申报?如果进来是散装,出去变成灌装,带来的税收等问题又怎么办?这些问题,在现在的管理体制下,是走不大通的。
上海自贸试验区虽然也是“一线放开、区内自由”,“先进区、后报关”,但货物到港,仍需要凭仓单向海关申报,告知目的地,我们仍需要进境备案清单,特别是十几个国家部委在准入关,针对一些货物,都设置许可证件,现在虽有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头跑”大幅减少,但企业仍得申请;这也意味着,人、货物、资金等要素,即便在自贸区内,也不是最高的自由。
而临港新片区,很明显,将更进一步诠释“自由”的含义。《总体方案》这样写道: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对境外抵离物理围网区域的货物,探索实施以安全监管为主、体现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监管模式。
短短几行字,却读出了可预期的改变。当少了贸易的过程监管,更多的企业,也能期待在围网区内顺利实现维修、检测、加工等高增值服务。而国际企业也完全可以将此作为亚太分拨中心的首选地。因为在一种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下,货物就不限于进口或出口,而是有了“发呆的时间”,在一段时间里,没有人管、没有人来干涉:它可以海运至分拨中心,等待订单; 也可以先运到港口、机场,拆箱、卸货,等待和下一艘班轮货物的集拼。
上海临港现代物流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贸易部经理阮海一希望 ,有了这些新的监管模式后,可以为产业区内的企业开发两头在外的离岸业务,尽量拉长他们的生产线和服务线;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参与到国际产业链分工中。
当然,未来这些新型的产业模式,也需要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作为保障,而后者又能让前者有更广阔的操作空间,衍生出更丰富的内涵。当全要素更大自由的流动,一些新片区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也能在临港开展面向全球的离岸贸易,全球经济网络的新枢纽将可期待。
很多人都这样介绍临港:它是离市区最远的地方,却是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万事俱备的新片区,正全方位接轨全球,在对“自由”的探索中,走向新一轮的开放。
(原文题为《临港新片区:可预期的更深改革 更大开放》)
新闻推荐
《工人日报》近日报道,正值租房旺季,有租户在租房合同即将到期之时接到中介电话,称公司出新规,8月1日后续签要交中介费。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