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策划
编者按:“百万扩招”源于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报考。今年5月8日,教育部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扩招方案》),从扩招重点领域、生源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做了部署,并承诺2019年高职招生计划将增量114万。种种迹象表明,职业教育的“突围之战”将要打响。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墨颇多,全国两会后,教育部就此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而就在不久之前,全国首批15所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职业大学,这也让职业教育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分析人士指出,职业教育的“突围之战”将要打响。
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一场社会瞩目的“突围之战”该怎么打?“百万扩招”的生源将从哪里来?社会上一些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该如何消除?职业教育的痛点与困境该如何突破?
1、“职教20条”发布为职业教育正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在高等教育扩招下的今天,高职院校扩招还有没有竞争力?长久以来,这两个盘旋在人们心中的疑惑终于得到解答。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针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7个方面20项政策措施,因此在业内被称为“职教20条”。
在“职教20条”中,第一句就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给出了答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一名业内人士称,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定位始终在“类型”和“层次”这两个关键词上摇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到底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还是低一层次的教育?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个困惑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式、生源、深造通道等方面。如今,有舆论认为,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提出,既是缓解当前总体就业的压力,也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之举。
今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上表示,招录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方式的改革将贯彻有一技之长、有培养前途两点。孙尧举例说,假如一个高中毕业的退役军人在部队期间,掌握了开大卡车、跑山路等技能,那么“山路”“卡车”这两个关键词就意味着他具有一定的驾驶水平,掌握了一定的修车技能,并且具有应急处理能力。那么,这名退役军人是符合招生标准的。
“职教20条”还提出,将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职业教育“突围”需从生源入手
职业教育如何突出重围?招生是关键一步。职业教育院校的招生情况如何?在制造业大省湖南、江苏、广东等地,一方面,有的职业教育院校招生情况火爆,录取线年年攀升,学生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教育院校招生困难。职业教育院校招生“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明显。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民爆工程安全管理专业于2018年开办,首批招生41名学生。如今,这41名学生刚刚念完大一,整个班级的学生就已被企业一抢而空,除了3名企业委培生外,其余38名学生均签订三方就业协议。
这个专业的学生为何如此抢手?该校院长郭超给出了答案,“学院录取控制线每年保持20分以上的涨幅,专业基本上是‘订单式’培养,企业不早预定肯定招不到人。”
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有一个占地22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里,有一条只能生产加工线,操作人员和学生通过大屏幕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企业把工厂直接搬进校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这种校企密切合作的形式,让不少职业教育院校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订单班也成为了最普遍的培养模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订单班的招生数量均占50%以上,毕业生入职平均起薪达到4632元,远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但是,在一些职业教育院校招生火爆的同时,也有一些职业教育院校正面临着生源危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坦言,过去十年,江苏省高中毕业生人数降至30多万。在满足本科招生计划后,剩下的投档人数只有五六万,而高职的招生计划有十几万。
不仅如此,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报考率徘徊不前,报到率也不容乐观。尽管招生方进行大肆宣传,但一些职业院校每年的报考率只有50%,而报到率只有70%到80%,一些学生宁愿复读也不愿就读职校。
一位职校院长无奈地说:“职校生毕业后多是技术工人,进入产业大军。而许多高职院校是由普通中专合并升格,中职学校由薄弱普高改制转型而来,‘双师型’教师匮乏,专业设置老套,对学生和家长缺少吸引力。”
同时,职校生也存在在升学瓶颈。普通学生若想深造,可通过高考进入本科院校,之后还可以考取硕士、博士。但对于职校生而言,高职是这条深造之路的顶端,学生只能通过专升本进入普通教育序列,进而提升学历。
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方乃纯直言,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打通职业教育的深造通道。而“职教20条”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指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渠道。也就是说,未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深造通道包括中职、高职以及职业大学,专业课程始终贯穿,导向明确一致。
与此同时,“职教20条”也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
3、职业教育学院的“网红”专业能否打响突围之战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与歧视。“宁愿到星巴克端盘子,不愿在职校学本事”“宁做工资两三千的白领,不做工资五六千的蓝领”……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确实仍然存在,但也有例外,比如被称为“网红”的小龙虾学院就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追捧。2019年夏天,湖北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学院的首届毕业生拿到了普通专科毕业证书,而这批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被“抢”一空,平均薪水达到6000元~12000元。外界认为,小龙虾专业的设置是误人子弟,但在校方看来,他们开设的不是龙虾专业,而是专业目录上的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只是将烹饪小龙虾作为重点。
不止是小龙虾学院,热干面研究院、健身学院、电梯学院都是不少职校的常规操作,这些以校企合作为主的二级学院反映出职业教育“全口径”服务国民经济的特性,同时也与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事实上,类似的“网红”专业在职教体系中占比很低。业内人士认为,与这些“短平快”的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相比,高成本的工业技能人才培养才是职业教育的重点。
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突围助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就学校而言,如何更对口地培养出企业、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师水平都亟待改革。
“职教20条”针对产教融合出台了多项意见。比如,国家将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的普遍做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教20条”还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国家将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税费,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在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与富士康共建的智能制造学院揭牌。据该校校长姜汉荣介绍,工业机器人是新专业,学校缺乏相应师资、教材和实训设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学校引进了富士康的培训团队作为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富士康等一线企业生产实际实现对接。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博士汽车启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至今培养200多名毕业生,绝大多数成为关键岗位、关键工序的技术骨干,10%以上已晋升为生产工程师和中层管理人员。该校通过对接湖南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开办专业,与企业共招学徒、共建基地、共培师资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既熟悉现场制造工艺,又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技能人才。
截至今年2月,全国共有1400个职教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但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仍未破解。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钱吉奎说:“中小企业育人特别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力不足,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对此,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亚林表示,学校往往以项目有补贴来说服企业参与合作,但企业只有等到用人紧张时,才想起去职校谈合作,这样的合作难以深入持久。
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人才培养是教育机构的事,在行动上力度不够。同时,人才是流动性的,这也难免存在企业参与培养的毕业生不到企业工作的情况。
5、职业教育突围的“模板”在哪里
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都曾经是中国学习的对象。事实上,学习哪一种职业教育模式,首先面临的是选择哪一种职业发展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认为,走高端制造业路线的国家,必然要以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即使是今天,领先全球的美国经济以技术创新和金融控制作为增长点,它的职业教育并不直接服务于产业,而是服务于人的发展,因此也被称为生涯教育。这种产业路线降低了对工人技能水平的依赖。
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震教授看来,高技能路线和技能替代路线的差异非常明显。前者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强调对工人的依赖,后者则以美国的流水线生产为代表。
不少学者认为,新加坡的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据介绍,新加坡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层次、数量都有严格的把控,中职院校永远保持在35%的比例。“按理说他们有经济条件让学生上大专、大学,但如果那样,基础技术工人就没有人去做,就会出现结构性短缺。”一位学者透露。
由于国家小、人口少,新加坡政府要求把人力资源规划精确到95%以上。与此同时,政府还对招生进行干预和指导,即便像焊接加工这样没有人报考的专业,也要永远保留。
在国内,是否也有一所职业院校的发展路线值得借鉴呢?答案是肯定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相当于职校界的清华北大,这所顶尖高职院校建立在雄厚的政府财力支撑之上,建立在配套、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中,建立在尖端人才“虹吸现象”之上。
建立于1993年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高职院校的“扛旗者”,早在2016年就提出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专业转型与课程转型的策略与路径。该校党委书记陈秋明认为,职业院校的“突围”转型首要的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而人才培养的创新,首先则是专业的转型。
专业转型就要紧跟产业“舞步”。因此,该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行业开设多个专业,目的是应对新兴产业的需要。深职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杨金锋认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是体验式教学先于理论教学,通过实训来固化知识,知识固化才有助于技能的培养。教材开发也是另一个重要抓手,职业院校要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的“骨架”,教材则是“血肉”。此外,该校还会让一流企业参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深职院和平安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学院,新增九门课程。与阿里巴巴成立数字贸易学院,新增六门课程。“都是直接针对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陈秋明说。
在校企合作方面,深职院呈现“大小兼顾”的特点。深职院开始探索建立与华为认证机制联动的ICT课程体系,并对相关课程做了大量改造,形成“课证共生共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在校生零起点的实际情况来优化课程,建立分段、分类、分层的课证运行系统。深职院根据华为不同认证方向,确定不同课程模式,双方共编共用教材。这套合作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企业认证证书与学校课程教学捆绑在一起,学生通过认证后就成为企业即招即用的工程师。此外,华为会及时反馈行业发展趋势,解决职校与行业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是深职院兼顾大企业的一面。另一面,针对深圳中小企业占比重,但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现实,深职院通过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等技术服务,打造深圳市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6、深职院模板能否复制?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寿斌认为,顶尖职校办学成绩突出,既与其自身努力有关,更与区域产业经济环境为其提供隐形、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息息相关,这些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匹配的产业链、能为学校所用的兼职教师(工程师)、充裕的实习与就业岗位、紧贴市场和科技前沿的研发项目等等。
以深圳为例,这里拥有全国最先进的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政府每年亦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呈现出规模小、水平高的特点。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高额财政补贴难以企及。而属地管理、属地办学的职业院校,政府所拨经费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深圳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先进,这些资源常常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望尘莫及。
王寿斌表示,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应只看取得多少成绩,而应该看“办学绩效”,即在占用了多少资源的情况下取得了多少成绩。在某种意义上讲,国内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不享受补贴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为企业提供了后备,称得上“办学绩效”高的典型。从教育公平角度上看,政府应当给民办高职院校提供一定拨款补偿。从科学评估角度看,一所正常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经费来源应当是“财政+学费”“研发收入”“培训收入”各占三分之一。
多位学者认为,对国内其他地方的高职院校而言,深职院的成功很难复制也无需盲目复制。
新闻推荐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8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和离岸市场双双失守“7”,这一整数关口过往一度被认为是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