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庄键
编辑 |
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任命了公司的第三任中国区负责人,这是首次由华人出任这一重要职位。
科思创在今日(6月18日)宣布,雷焕丽将从7月1日起担任中国区总裁。在今年9月前,她还会继续兼任公司聚碳酸酯业务部全球电子电气与家电业务负责人一职。
雷焕丽在科思创的职业生涯始于1999年。她当时以技术代表的身份加入了科思创的前身——拜耳材料科技部门,并在此后任职于公司的多个管理岗位,范围涵盖销售、技术和研发等领域。
2015年,科思创从拜耳拆分并独立上市,演变为现在拥有超过1.6万名雇员的跨国化工企业。该公司的拳头产品包括聚氨酯和聚碳酸酯,前者主要用于生产泡沫塑料,后者则是高性能塑料的上游原料,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电子以及家居等多个行业。
科思创在2018年的销售额达到146亿欧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32亿欧元。
雷焕丽此次接替的是将于本月底退休的盛秉勇(Bjoern Skogum),这位瑞典人现年60岁,在2017年7月担任科思创中国区总裁。盛秉勇的前任是胡迪文,他是科思创独立后的首位中国区负责人。
在两人的领导下,两年前,中国跃升为科思创最大单一市场。2018年,科思创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攀升至31亿欧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1%。
科思创在国内拥有3000多名员工,并在上海设有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及公司第二大研发中心。截至去年底,位于上海的一体化基地投资总额已达31亿欧元。未来几年,该工厂经过扩产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
在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Markus Steilemann)看来,任命雷焕丽为中国区总裁,将是科思创推进本土化的一个里程碑。当下,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在启用华人担任类似的高管岗位,科思创也改变了公司此前的传统。
这也与科思创两年前提出的一项全新理念“有何不可"(Why not)暗合。对于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化学公司而言,它传递出了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信号:过去的成功未必能在未来得到复制,为此进行改变在所难免。
对于变幻莫测的中国市场,这种改变显得尤为必要。施乐文在中国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这个东方国度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对速度的渴求。
雷焕丽上任后,首要的考验将是如何应对业绩下滑的潜在挑战,较为不利的外部形势在她所负责的市场更显严峻。
在科思创服务的重要下游客户中,汽车、3C等行业在国内均面临着消费下行的压力。同时,科思创倚重的大宗化学品刚经历过一轮行业周期,正由波峰向下探底。
今年一季度,受产品价格显著下降等因素影响,科思创全球销售额为32亿欧元,同比下跌16%;集团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4.4亿欧元,下滑了近六成。
科思创的管理层已预料到了这种业绩反差。施乐文称:“一季度(的表现)符合我们的财务指引,确认了我们对于全年放缓的预期。"
该公司曾预计,今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至少将同比下滑37%。
雷焕丽称,将借助于公司的产品、应用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继续保持科思创在中国发展的良好势头。
新闻推荐
财政部17日对外发布,今年前5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9376亿元;截至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98953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