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近日宣布,将在2019级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的本科生教育和培养,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人才。
2019年,人工智能再一次成为热词。3月,人工智能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智能+”全新理念。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呈加速发展态势。世界各国为在人工智能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制定行动计划,抢占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社会变革。未来,伴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人类也将面临同样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随着新职业的增长以及低技能任务实现自动化,人工智能的渗透所引发的失业率会急剧上升。最近,一项全球评估显示,到2030年,30%的“工作活动”可以实现自动——不但普通工人的工作会受到严重影响,“白领”雇员和管理者以及部分艺术产业的工作者也将被波及。
人工智能时代,技能人才将被划分为技术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协作者。对于技术创造者来说,需要具备计算思维和数字能力,需要拥有数字学科、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跨学科能力;对于技术使用者来说,需要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处理、内容开发、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据教育部门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目前我国各高校培养输送的相关人才只占市场所需人才的30%至40%,供需失衡,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不足问题突出。
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重塑和再造,使其具有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界能力、合作能力等,因而必须对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教育支撑体系进行重组和重塑。具体而言,需要从环境上建立人技交互的新型教学环境;在资源方面建立线上线下资源、虚实相结合实验条件;在教师层面培养智能时代的高水平数字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革命应对变革;在评价体系上实施数据驱动的综合评价。
如今,作为国家战略的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行各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对于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尤其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亟待后发先至,补齐短板。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战略规划,加强人工智能专业人员的培养。通过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等方式,培养能够设计、编码、开发人工智能系统的专业人员,从而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将“人工智能能力”纳入教育计划,即将人工智能融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
还需指出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在不断夯实科学理论基础学科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与市场的结合,并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
新闻推荐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13日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证监会近期将陆续推出一揽子对外开放的务实举措,包括修订QFII/RQFII制度、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