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苗艺伟
自2016年出现内地访客购买香港保险小高潮之后,香港保险销售势头在连续两年下降后,近期再次显示升温迹象。
近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保险业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期内毛保费总额达到1312亿元人民币(1488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上升12.3%。同期,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12.8亿人民币( 128亿港元) ,同比上升7.9%( 2018年同期增速为-37.1%),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6.4%。
具体来看,一季度内地居民购买的保单总数为11.3万份,同比增长了10.4%。其中,医疗/保障型的有10.8万份,例如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产品,较去年同期的9.7万份,同比增长11.2%,占全部保单数量的96%;储蓄/投资型的有4960份,较去年同期的5129份,同比减少3.3%,仅占全部保单数量的4%。
虽然在这些新造保单当中,约96%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约99%为非整付保费保单,即保费非以一笔过模式支付。但是,具体分析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支付的128亿港元保费中,医疗保障型保单虽然在保单量上占据96%,保费规模占比却仅占74%;相较之下,保单数量仅4%的储蓄投资型保单,保费规模为34亿港元,占比达到26%,这部分也往往是高净值客户配置“美元资产"的捷径。
从2007年开始,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的热潮兴起已有十年之久。回顾近十多年以来内地访客的投保规模,从2010年最初的44亿港元,逐年升至2016年的727亿港元,七年内增幅超过16倍。自2012年起,内地居民每年赴港投保为香港保险业贡献了超过10%的保费,并逐年增长,到2016年,这一贡献率暴涨到了40%左右。
虽然从2016年起,因受外汇管制、涉税信息自动交换信息机制等因素影响,内地居民赴港购险热有所降温,2017年至2018年两年间,内地访客的购买规模便逐渐下降:2017年、2018年全年规模为分别为508亿港元、476亿港元。香港保险业监管局2018年的数据显示,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占香港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比重接近30%。
在不少香港保险中介的宣传中,“价格低、收益高、美元保单、可避税避债、全球理赔……这些优势让“港险"成为不少人配置家庭财富和保障时的热门选择,一些境外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保险代理人,采取在内地设立理财类公司或与内地保险代理机构进行合作,对境外保险产品进行推销,这些财富投资公司通过发展下线销售渠道,以讲座等活动名义在国内直接进行香港保险产品销售业务,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介绍香港保险产品、在微信朋友圈宣传香港保险产品等,形成了“境内签单、境外承保"和“境内介绍、境外签单、境外承保"等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保险中介在内地推销保险仍然属于违规行为,面对绝对基数仍然不少的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国内监管单位首次公开对保险中介开出了一笔罚单。
今年5月27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了一则行政处罚信息,根据处罚内容,上海奋威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因宣传推介境外保险产品,被上海银保监局处以警告并罚款一万元,处罚日期为今年5月21日。
早在2016年4月,原保监会便发布过《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监管部门主要罗列了五个提示,其中,在“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首先,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
其次,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一方面,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给付以港元、美元等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汇兑风险。另一方面,内地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是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的项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最后,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分红保险,其保证收益之上的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目前内地保险产品遵照监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档演示红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别为3%、4.5%和6%。但是香港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未对红利演示作出明确要求,大多数产品通常采用6%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进行分红演示。但分红本身属于非保证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能否长期保持高投资收益率。
新闻推荐
空中俯瞰北京世园会中国馆(4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从小立志成为火车司机的泰国青年阿努帕·提帕拉,最近获得奖学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