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财险流动性正引发外界关注。根据天安财险母公司西水股份最新回复交易所公告,天安财险投资资产股权投资基金、集合信托产品与理财险兑付存在一定程度的现金流错配,公司尚存在流动性紧张的风险。
天安财险为上市公司西水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是西水股份的核心业务。此前,西水股份曾收到了上交所对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这份问询函关注的重点即天安财险2019年理财型保险具体的兑付安排。
5月20日,新京报记者自中国货币网获悉,评级机构中债资信发布报告称,天安财险2019年面临较大的满期给付压力,短期流动性压力加大,投资收益持续下滑,盈利能力有所波动,故而评定天安财险主体信用等级为“AA”,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存现金流缺口
上交所在问询函中称,2018年,天安财险持续处于理财型保险净兑付时期,“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科目资金流入为零,资金流出为1187亿元,报告期末余额为566.4亿元,其中一年内需兑付的金额为550.8亿元。
西水股份回复问询函时表示,2019年1月至4月,公司已完成理财险兑付404.80亿元,这一阶段理财险兑付的资金,主要包括:通过债券、股票、基金、不动产等资产卖出释放资金112.85亿元;通过信托产品提前清算、银行存款提前支取等方式筹集资金142.99亿元;通过卖出回购融入资金146.18亿元。
西水股份问询函回复公告称,“在不考虑无明确到期期限资产的情况下,公司在2019年5-7月存在资产负债累计现金流缺口”。
新京报记者梳理天安财险未来1年内主要投资资产与主要负债的现金流匹配情况信息发现,今年5月-7月,天安财险累计主要资产与主要负债的现金流匹配情况分别为:-26.65亿元、-139.26亿元及-56.56亿元,2019年8月-2020年4月这一指标则均为正值。
“天安财险计划通过出售投资性房地产、提前结束信托产品、处置其他无固定期限资产等方式补充资金,满足理财险兑付及对外融资偿还的资金需求。”公告中称。
一季度亏损
公司官网显示,天安财险成立于1995年,目前主要经营车险、意外险、健康险等保险业务。西水股份持有天安财险约36%股权,背后实际控制人则是肖卫华。
在资金事宜引发外界关注之际,天安财险的业绩并不理想。
新京报记者查阅银保监会数据看到,2015年到2018年,天安财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均超百亿元,分别达130.96亿元、138.74亿元、141.72亿元、151.03亿元。从净利润来看,天安财险近几年均实现盈利,但自2016年以来,公司盈利额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天安财险的母公司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分别为3.89亿元、6.98亿元、2.38亿元及0.71亿元。
但是进入2019年第一季度,天安财险即陷入亏损,其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显示,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为-13.48亿元。
中债资信在前述报告中表示,受理财型产品满期给付影响,天安财险资产负债表有所收缩,投资收益持续下降,盈利能力有所波动。天安财险盈利来源主要依赖于投资收益,天安财险理财型保险到期兑付导致资产规模有所收缩,投资收益有所下降。2018年,天安财险投资收益73.18亿元,大幅下滑44.96%。
中债资信称,2019年1季度为满足流动性需要,天安财险变现投资资产规模较大,导致投资收益大幅下降至-0.86亿元,对资产回报率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净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或处置兴业银行股票
在公司业绩和现金流情况引发关注之际,天安财险或将展开资产处置动作。
西水股份4月26日公告称,天安财险将其持有的兴业银行49779.90万股股票(以下称“标的股权”)所对应的收益权转让给华夏人寿,标的股权收益权之转让价款总额为人民币87.88亿元。
新京报记者获悉,早在2015年,天安财险就出现在兴业银行前十大股东之列,据兴业银行2015年年报,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赢1号当年增持了兴业银行约3.23亿股股票,截至2015年年末,天安财险持有兴业银行总计约3.27亿股股票,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71%,是兴业银行的第九大股东。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天安财险-保赢1号仍持有兴业银行约49782.6万股股票,占比2.4%,是第八大股东。
这意味着,天安财险几乎将其持有的所有股票所对应的收益权转让给了华夏人寿。
此外,在此番转让之前,西水股份(天安财险母公司)以持有的兴业银行股票与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质押回购交易,质押股票3430万股取得借款2.9亿元,借款期限12个月,自2018年12月10日至2019年12月9日止,质押股票的账面价值为7.27亿元。
西水股份表示,“公司未来有可能通过处置兴业银行股票的方式保持流动性,如处置,公司及天安财险合计持有兴业银行的股数占比将降到3%以下,公司及天安财险将不具有向兴业银行公司提名董事的权利”。
新京报记者潘亦纯
新闻推荐
药品电子监管码重启,专家建议开放源码 《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导则》、《药品追溯码编码要求》出台,追溯系统可由企业自建或第三方机构提供
曾经引起不少争论的药品电子监管码,随着近期国家药监局两项标准的出台,再次重启。为推动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国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