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评论,是界面新闻新近推出的新闻快评,立足商业视角,解读热点事件。】
文|陈晓双
当地时间5月10日上午,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Uber在纽交所敲钟上市,但开盘即遭遇破发,最终收于41.57美元,下跌7.62%,市值缩水至不足700 亿美元,距离此前预期的1200亿美元估值大幅下滑。Uber此次共发行1.8亿股普通股票,发行价为45美元。
曾经的网约车鼻祖,硅谷最瞩目的独角兽,上市破发并没令人大跌眼镜,反而获得共识:Uber在资本市场遇冷是个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这是一家至今未实现盈利的公司,且仍未走出丑闻阴霾。招股书显示,2018年Uber运营收入为112.7亿美元,营业亏损30.4亿美元。2016年-2018年,Uber净亏损总额超过60亿美元。其在2019年仍然没有盈利可能。Uber预计,因为在2019年对全球各项业务的持续投资,该公司今年调整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亏损将进一步扩大。
如果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在中国与滴滴的“烧钱大战"令Uber损失惨重。那么离开中国市场后业绩依然不佳,就很难向资本交卷了。
与此同时,在经历创始人卡兰尼克行为不当被迫离开、被指控窃取无人驾驶公司商业机密、企业文化存在性别不平等等丑闻后,接手烂摊子的继任CEO达拉·科斯罗萨西,需要对Uber进行长久的战略收缩调整。公众也在拭目以待,难以在短期之内重拾信心。
其次,告别中国市场让Uber缺乏想象空间,业务增长后继乏力。2016年8月Uber宣布与滴滴休战,以持有对方15.4%的股权为条件退出中国市场。Uber退出后,滴滴几乎垄断了中国网约车市场,拥有规则制定权和议价权。同时,滴滴也在进军海外市场,成为Uber在全球的劲敌。2018年8月滴滴活跃用户数量曾达到峰值,超过1亿人次,高于Uber本次公布的平均月活跃用户9100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开始Uber业务增速放缓,营收同比增速下滑64个百分点,平台月活用户数量增速下滑17.2个百分点。虽然Uber一直积极拓展边界至外卖、卡车货运、无人驾驶等领域,但营收依然仰仗个人出行业务,其占到平台全年营收份额超过80%。
这一占比最大的业务至今仍面临政策风险。就在Uber上市前夕,美国十几个城市的Uber司机宣布罢工,要求改善工资待遇、增加保险假期等。作为零工经济的典型,网约车司机一直被平台称为创业者、合伙人,而非企业雇员,这也使平台司机无法享受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法院将Uber司机裁定为Uber正式雇员,享受失业保障等福利,如果认定地区扩大,这对Uber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最后,整个网约车行业亦正陷入困境。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在规模快速扩张后也遇到了包括安全、政策监管、司机管理等各种问题,很多并非能够短期解决。所以,公众、政府、利益相关方,对于网约车的发展前景都变得更为理性和审慎。
已经上市的Uber老对手Lyft也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Lyft在今年一季度净亏损高达到11.4亿美元,正成为做空者的靶子。截至目前,Lyft股价较其IPO发行价跌去超接近30%。
而上市无期的滴滴也没有实现盈利,此前36氪消息称该公司2018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而根据滴滴此前公布的数据,2018年第四季度滴滴对收到乘客的车费平均抽成为19%,但在完成司机奖励、业务经营成本、纳税、支付手续费后,滴滴网约车业务亏损2%。
Uber要想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恐怕不能仅靠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整个网约车市场的未来走向。
新闻推荐
大成基金专栏公募养老目标基金肩负着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的使命,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养老目标基金采用FOF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