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张晓云
在网贷备案尚未尘埃落定的大环境下,京东金融再次出手,悄然将一家P2P平台收入囊中。
天眼查信息显示,厦门P2P平台易利贷的工商信息近日出现多项变更,大股东由易利贷董事长黄炳龙变更为京海卓创(厦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京海卓创),持股比例100%,公司法定代表人也由易利贷联合创始人罗虹璋变更为张红磊,同时易利贷的运营主体“厦门易汇利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更名为“厦门易汇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易利贷)。
股权穿透之后,京海卓创的大股东为京东数科(即改名后的京东金融),持股50.62%,二股东为A股上市公司厦门国贸(600755)。公开资料显示,厦门国贸的实际控制人为厦门国资委。
事实上,易利贷从交易规模来看在网贷平台中寂寂无名。公开信息显示,易利贷成立于2014年,平台交易总额8.08亿,累积发放收益1792万元,在今年的3月份,该平台的借贷余额为622万,单月的出借人数量为3068人,借款人数量为59人,当月累计借贷金额608.86万。累计借贷笔数为859笔。
当前网贷行业风声鹤唳,京东数科在此时收购一家厦门的P2P平台意欲何为?从网贷备案进程中可窥一二。
首先是该P2P的注册地——厦门。
2017年2月,厦门率先落地P2P网贷备案细则,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发布网贷备案正式监管细则的城市。在2017年12月互金整治办下发“57号文"(《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对网贷备案做统一部署前,各地金融办各自负责辖区内网贷平台备案工作。
彼时,不少网贷公司争相涌到厦门注册新的网贷平台,寻求监管套利的空间。2017年1至9月,厦门突击注册的网贷公司超过400家,其中京东金融(现改名为京东数科)全资子公司——京东旭航(厦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京东旭航)就是其中一家。
2017年11月,厦门市金融办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网贷机构备案公示的通知》,通知中公示了5家拟备案企业,其中就包括本次被收购的厦门易利贷和京东旭航,当时京东旭航成立仅一个多月且未展业。
不幸的是,京东旭航的网贷备案被“57号文"中的一条硬性规定阻挡了脚步。“57号文"首次明确表示2016年8月24日之后设立的网贷机构,在本次专项整治期间,原则上不予以备案。而京东旭航的成立时间为2017年9月。
此后,厦门金融办官方并未通告前述5家平台是否通过备案,京东旭航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直到2018年下半年,京东金融低调上线了两家P2P平台——旭航网贷(即京东旭航)和和丰网贷,引发业内关注。但很可惜的是,两者存活仅不到10日后便悄然下线。(详情请看《存活不到十日,京东金融第二款P2P产品蹊跷下线》)
其中,和丰网贷注册在北京。有业内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和丰网贷在2018年底突然上线又下线,或因“与北京网贷整改办的要求相违背"。
据网贷之家报道,和丰网贷此前在审核信息中披露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出具的合规报告。两份合规报告显示,和丰网贷平台原有的产品业务已于2016年底前全部停止,根据公司提供的违规存量消化报告,2017年11月结清历史存量,共计37亿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未有公开运营的网贷平台,未上线业务交易系统,公司存量借贷余额为零。
2018年6月,北京网贷整治办发布通知称,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银发〔2017〕119号)的要求,机构数量及业务规模应双降。北京网贷整治办再次重申:辖区各网贷机构不得增长业务规模、不得新增不合规业务、存量违规业务必须压降、资金端门店必须逐步关停、资产端门店数量应予以控制。对于不整改或不按规定进行整改的网贷机构,将视情节采取列入拟处罚名单、列入负面清单,甚至予以取缔等措施。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网贷备案由于政策变动一直处于延期中。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流出一份有关网贷备案试点方案。根据文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两小组)拟在风险出清程度高、合规检查质量较好、政府对风险把控能力强、风险底数清晰的地区中挑选部分省市作为先行试点地区备案。
但文件并未显示厦门是否被选入先行试点地区。
此外,该试点方案显示,将按照经营范围划分为单一省级区域经营(下称区域经营)和全国经营两类,其中区域经营的P2P平台实缴资本至少5000万元,全国经营额平台实缴需达到5亿元。目前,厦门易利贷的注册资金未达该要求,但相信有及京东金融和厦门国资委两大股东,厦门易利贷的注册资金要达标并不会是问题。
假如厦门成为先行试点之一,那么,厦门易利贷既有厦门国资委背景,又出现在2017年11月的网贷备案公示名单内,获得“门票"的概率较大,或将助力京东补齐金融牌照短板。但问题又来了,对于有互联网巨头控股的网贷平台,该平台可能仅仅是区域经营吗?
界面新闻就上述问题联系京东数科方面寻求解释,然而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新闻推荐
商业保险机构着手开发“特药险” 能否缓解靶向药“用不起”之困?
对于众多肿瘤患者而言,抗癌药物价格高昂是其治疗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一痛点,覆盖医保外靶向药费用保障的“特药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