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理解,精准营销的本质在于定向性,当用户画像越全面,广告投放的精准程度也越高,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通过信息集勾勒网络环境背后真实的用户个人并非难事。
长期关注大数据法治研究的学者齐爱民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提升广告投放的精准性,广告投放主体通过加入广告联盟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获取用户数据。即便精准广告的投放以契合用户兴趣,深入挖掘用户潜在消费力为目的,但这并不妨碍对用户地址、联系方式等敏感个人信息的收集。
大数据可以帮助广告主利用海量数据进行用户行为分析,提高广告投放效果,但使用不当则有可能涉及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有时候,你走在逛商场不小心连上一个WiFi,广告主可能就知道你的很多秘密。此前有网友爆料,WiFi探针可扫描获取到周边设备的MAC地址,进而匹配到手机号、浏览记录和大体的家庭关系。
目前这种以WiFi探针技术为基准衍生出的广告营销已成产业链。一名网络安全专家向记者解释了背后的技术原理,WiFi探针好比将设备对应到人、人对应到数据的桥梁。它只能识别用户所在区域的MAC地址,但通过与第三方数据相融合,比如支付数据、会员数据、线上数据、地理位置等,可分析出详细的用户画像,进而进行精准的广告推送。
2018年8月,浙江绍兴警方破获一起非法窃取30亿条个人信息的案件。涉事的北京瑞智华胜是一家专注互联网营销业务公司。据办案民警介绍,通过与正规运营商合作、拿到登录凭证,该公司将一些非法软件置入自动采集用户cookie、手机号等信息,然后用于精准营销。
2018年11月,科技类媒体“品玩”曾报道,有企业正在研发一种智能摄像头和软件系统,可以记录客人每次经过门店的时间点、照片、心情、有无戴眼镜以及系统推测的年龄和种族。每当有客人到店,人脸识别技术会自动对比会员信息库,识别出新老用户,提醒店员精准接待。
在商家看来,这套只需3000多元就能买来的系统无疑是贴心的营销工具,但对消费者来说,很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把个人隐私袒露在商家面前。
“说到底精准营销不过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的商业行为。 ”齐爱民告诉记者,不管是针对手机ID亦或是推送到真实的人,精准营销行为都涉及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因此应当适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和利用规则体系。
互联网发展至今,大数据毫无疑问已成为行业最庞大最有价值的资产,流动与使用,则是大数据实现价值的重要方式。是否能兼顾数据流动与个人隐私间的平衡,已成为业界发展最大的挑战。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吴雨刘开雄谭谟晓春节刚过,民营企业迎来新年“大礼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