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最大的一批90后已接近而立,最小的一批90后也早已成年。自私、任性、非主流的标签,逐渐让位给“社畜”、佛系、养生的自嘲。在富足和贫乏、保守和洒脱、乐观和焦虑之间,这个年轻群体所呈现出的多元和矛盾,也是复杂中国社会与飞速发展时代的一个缩影。
当90后开始在社会上担起责任,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所处的时代,在他们的成长中打下了怎样的印记?澎湃新闻发起征稿,邀请90后书写同代人的故事。
“今年多大了?”
“周岁28。”1990年出生的我,还在做最后的挣扎。
“找没找对象?”
“还没。”
接下来的对话有两个版本。
“哎妈呀,好找了,别硬挑。”这是家里孩子找到对象的。
“哎呀妈,俺家孩也是,喃(你们)这茬人,结婚都晚,愁不愁死人劲儿。”这是和我妈同病相怜的。
“做什么工作呀?”
“记者。”
“你说多好,可哪儿都能走到。”画外音:那可不好找对象,东跑西颠。
我有两个表哥,分别生于1988年、1989年,我们仨从小在奶奶家睡一铺炕长大。奶奶今年89岁,眼瞅着三个手拉手出门的小不点,浩浩荡荡长到30岁。
2018年春节,家人团聚,我和奶奶、两个表哥四个人睡在炕上,满满当当。奶奶一边训诫我们三个跑腿子(没结婚),一边欣慰:正因为这样,三个人还能赖在她身边。
比起孙辈们事业有成,老太太更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结婚生子。亲戚们也总劝,考个公务员吧,换个安稳的工作,很快就能找到对象了。过了30,就不好找了。
每当这时,我常举例反驳:我有一个同学,在本地银行上班,家庭条件很好,人也很好,和我同岁,也一直单着!爱情还得靠缘分。
2019年春节前,我和这位同学联系,她告诉我爱情就像龙卷风。在稳稳单身28年、相亲20多次后,她被风吹走,四个月内和相亲对象互见父母、双方父母相见、奔结婚去了。留下一句:“亲还是要相的。”
她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考虑到不免提及众多相亲对象,给她化个名,叫刘可。
家长在人民公园相亲点帮孩子查看征婚信息。东方IC 图(一)为什么刘可会一直单身?
时间回拨到2018年9月5日。从外地回老家的我去刘可家蹭住。工作第6年,父母帮她买了套房,100多万,她自己还贷款。
家里收拾得很温馨,白色调。清晨,她坐在梳妆台前化卷翘的睫毛。夜晚,窗边可以俯瞰城市夜景。榻榻米的卧室里,被子柔软。
那晚她接到一个电话,聊了二三十分钟,对方似乎在倾诉工作中的烦恼。挂了电话,刘可告诉我这是她近期的一个相亲对象,性格有点犹豫。言辞中,我觉得对方不大有戏。
刘可相亲二十多次。有见一面的,有见到三面的。她跟我说,现阶段要把所有的事都往后放,先把婚姻大事解决了。
她身边的人疑惑,为什么刘可会一直单身?她爸妈有很好的工作,刘可性格温和低调,好看又爱笑,身材匀称,衣品大方,学习工作也很上进。
刘可反思:自己太乖了,不会撩人。再想想这就是自己的性格。她自我诊断为“单身体质”:一个人也会过得很好,很少觉得孤独。不会因为没谈过恋爱,就找个不喜欢的人凑合。
虽然单身,喜欢她的人和她喜欢的人并非没有。小学,有男生跟她表白,拉手。初中,暗恋过一个男生。高中,整天被学习折磨,考入省内重点财经类大学。大学,喜欢一个男生,觉得两个人走不到一起,理智战胜喜欢,很多年藏在心里。
毕业后,她去了银行工作。有同事常献殷勤,商量她如果找不到就一起过吧;还有个同事整天喊她“媳妇儿”;去外地出差,分行的司机大哥看上她,介绍自己有多少套房;有个客户见了一面,就发微信说“我要追你”。刘可回复,“你可别追我,追了也白追。”
身边男同事大多有主,来找她办业务的很多客户也已成家。选择范围有限,刘可走上了相亲路。
大型公益相亲会 东方IC 图
(二)27岁的紧迫感
相亲历程大体分两个阶段。
27岁前,她不把相亲当回事。
刘可和同事参加过金融行业的相亲会。几十个人,入场时每人拿一张号码券,抽号,被抽到的人站成一排走T台秀,走完做自我介绍。
刘可觉得有点扯,被抽中后上台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那天她没去认识任何陌生人,从此也没再参加过相亲会。
朋友们张罗给她介绍对象。有一个1987年的男生学历很好,在电信公司上班。吃过两次饭,看了一次电影,不来电。刘可主动放弃,不喜欢,不着急,何必勉强?
27岁以后,刘可开始有了紧迫感。身边同学逐渐结婚生子,家里也时常催促,同事们一起聚餐喝酒时,别人都有对象来接……
她开始对相亲重视起来,也有明确的标准:要在当地买得起房。哪怕是靠家里帮忙交首付,自己要有能力还贷款。
刘可想找一个比自己年龄大、但不超过5岁的人。身在二线城市,工作几年后能否买房,在刘可看来是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有工作能力、对生活是否有规划的标准。她希望对方成熟稳重,有上进心,身高170以上,长相不过分要求,学历尽可能好一点。
各类相亲对象依次登场。
有当地一个研究所的人,在黄金地段有200多平米的房子。戴着一条白金大项链,打扮得很社会,说话很成熟,生活经历丰富。刘可知道他们是两路人,不可能一起过日子。
有交警。说话感觉不是很实在。刘可当时在准备考试,对方约周末去图书馆,她不想去又不好拒绝。第二天早上7点,对方来信息说临时有事,她秒回:“没有关系啊。”
后来对方又约她看刚上映的电影,刘可谎称提前在网上看过枪版了,对方执意请她当晚去影院看,刘可觉得时间太晚,推到周末。男方说周末父母要来。不了了之。
有在海外留学、工作回来的。见面后,对方非常热情,每天微信上嘘寒问暖。刘可更喜欢稳重一点的,就主动回请他吃饭,分别时告知自己的心意——觉得不合适。
还有人介绍二婚的,年纪倒只比刘可大一岁,闪婚闪离。对方家里人是公司的高管,对自己颜值大概也自信,给刘可发写真照。刘可不多言语,每次只回一个大拇指表情点赞。
相亲多是熟人介绍,即便没相中,也要顾及介绍人的面子。
也遇到过有好感的相亲对象。对方是一个现役军人,平时没法离开部队。见面前,两人大半年靠线上联系,微信语音、视频。
对方为人正直、有责任感、做事专注,这都是刘可喜欢的,但又觉得他很不主动,生活中永远是工作,对自己关心不够。如果两个人结婚,自己要承担的东西太重,怕担不起来。
她删了人家微信,主动断了联系,对方又加了回来。最后还是理智占了上风,刘可认定两个人走不到一起。
一次次相亲没有结果,刘可内心很失落,身边人也着急。有个热情的同事决心出手帮她,制定“找对象攻略”,告诉刘可——“我要改造你”。
(三)相亲大改造
改造第一步,重塑朋友圈形象。
在同事看来,刘可的朋友圈太无趣,分享的多是关于金融的文章,吸引不了异性。
她让刘可在家里弄一盆鲜花拍照,体现热爱生活;周末去上课时拍拍校园,表示生活充实;隔三岔五发点跟闺蜜去喝下午茶的照片,暗示自己单身。只能暗示,不能在朋友圈直接写,会失去艺术感。找去喝茶的闺蜜也不能比自己好看。
同事嫌刘可没有好的相亲照,专门领她去咖啡厅拍摄,还为她准备了几副耳环、一件上衣、能把人拍美的专业相机。
拍完照片,刘可发了朋友圈。照片里,她颔首微笑,在粉红衬衫的映衬下,皮肤更加白皙。
90个赞,52条评论。之前二婚的相亲对象也来点赞,找她聊天。刘可并没那么开心,吸引到的人,都不是她喜欢的人。
她平时也去咖啡厅,但不会拍照,她不喜欢自拍。刘可没有继续接受改造,不再刻意装扮朋友圈。发给后续相亲对象的照片,是爬山时拍的:笑得很自然,看起来优雅大方。
靠这张照片,她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研究生毕业,做空调设计工作,贷款买了房。
加上微信,双方交换电话号码。对方手机号的后四位正好是刘可身份证号的后四位。刘可告诉相亲对象后,对方回复买电话号时专门找算命的算了一下,说这个号很好。
刘可一下觉得对方有点滑,之前也有相亲对象会撩的,但撩不到她的心。这次挺受用。
2018年8月末第一次见面,对方穿了件蓝色衬衫,给刘可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黑、土、老。他刚从美国出差回来,给刘可带了小礼物,有化妆品和巧克力。
刘可第一次从相亲对象那里收到礼物,很惊喜。她男朋友事后回忆,刘可当天咧嘴大笑,让他寻思这姑娘是不是有点“彪”(傻)。
两个人聊成长经历,刘可觉得对方很聪明、挺靠谱。家在农村,经济条件一般,从小读书很努力,不用家里操心,大学保送了研究生。
见面打消了刘可的疑虑,对方不滑头,朴实、偏内向、成熟稳重。平时喜欢运动,挺阳光健康的。那个手机号是他在网上算了一下。
后来和刘可聊天,我才知道,这个男生就是2018年9月5日我在刘可家那晚,和刘可通话的男生。那时刘可刚和他接触不久,还觉得他性格有点犹豫,接触下来才知道是误解。
当时我以为这个男生没戏,没成想9月10日,他们第三次见面,就确定了关系。相亲20多次,第一次有男生牵到了刘可的手。
(四)初恋就结婚
那是在一个烤肉店,两个人点完菜,男生执意要了一瓶啤酒。男生喝了些酒,两人吃饭聊天,相安无事。
吃完饭去广场散步,过马路时,男生牵起了刘可的手。手心都是汗。刘可被带着,感觉手里也出了汗。过了马路也不松开,一直牵着手,送刘可回了家。
分开时,刘可问他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对方说紧张呗。
没有正式的告白,在刘可看来,牵手就算确定了关系。她开心地跟家人汇报。
那晚以后,他们天天见面,感情迅速升温。他们见了彼此的父母,同居,双方父母也见了面。
在双方父母见面前,有天晚上吃饭,男朋友问刘可,想没想过万一爸妈见面时问他们打算什么时候结婚,怎么回答。
男朋友希望2019年10月份就结婚,他想尽快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升华为亲情,省得夜长梦多。
刘可虽然知道两个人还有很多需要磨合,但她也想先把家成了,让心里安定下来,再好好工作。
心里那么想着,嘴上却说,“你这么容易就把我娶回家了吗?都没有求婚什么的吗?”男朋友说要是在家里摆蜡烛,怕把地板烧了。
12月,双方父母在男方家里见面。家在农村,杀了过年猪。论经济条件,刘可家比男朋友家经济条件要好。可既然女儿看上了,男方对女儿也好,人也靠谱,父母还是遵从孩子的想法。
如果是22、23岁,刘可觉得即便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也未必和他处对象。年纪小的时候,看重经济条件、长相。如今,她更看重这个人是否有责任感,对自己好不好。
她第一次去见男朋友父母时,感觉对方父母人都很实在,做了很多菜。他们家有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农村家庭供两个大学生不容易。
回想一路走来的相亲,刘可认为自己挺幸运,“初恋就结婚,虽然来得晚一些。”
(五)“我认为所有以貌取人的人都是肤浅的。”
相亲20多次,刘可并没有撩人技能的提升。但她学会了如何去相亲,该了解些什么。
比如见面时化淡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穿合适的衣服,不迟到。第一次见面聊聊工作、成长经历、业余生活,了解下对方的性格。感情经历也可以问,但不一定第一次就问。
见面后,对有好感的人就主动些,找他微信聊天,约出来吃饭、看电影。如果没印象,对方主动找来聊天,也不拒绝,加深下了解。
刘可身边有朋友对相亲有阴影,谁来买单也变成烦恼。刘可的经验,多数时候男士会主动买单,如果聊得开心,她会说:下次让我回请你。如果觉得不合适,就说句:谢谢你的晚餐。
她不觉得相亲聊天、看电影会尴尬,就当认识了个新朋友,聊得来就多聊一会儿,聊不来就少聊会儿。
比起一辈子只能遇到一个对的人,刘可更相信世界上有很多适合自己的人,只是谁先来而已,或者说是不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刘可劝还在相亲路上徘徊的人——比如我——不用着急,老天自有安排。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有一天,还没睡醒,爸爸就让我看照片。一睁眼,看到手机屏幕上有张证件照。霸屏的严肃脸让我吓了一跳。爸爸问我觉得人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吓死人了”。我爸扭头就走,撂下一句:“我认为所有以貌取人的人都是肤浅的。”
现在回味,我爸说的是对的。
今天是大年三十,是对着宗谱叩头拜年的日子。想来过去好多年,每逢生日、新年,许愿都是希望找到男朋友。到2019年元旦,已经开始赌气,决心再也不浪费心愿。
想想刘可,今晚叩头时还是要诚心诚意对着宗谱拜年:各位祖爷爷祖奶奶们,猪年快乐!快保佑我和那两个不争气的表哥,都早点结婚吧!
新闻推荐
央行“三定”方案公布新设宏观审慎管理局 央行货政二司取消,设立宏观审慎管理局,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2019年1月17日,北京复兴门内,中国人民银行。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中国机构编制网昨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配置、内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