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财经新闻 > 正文

佳节选礼物,药品保健品营养补充品,到底买哪个?

来源:白银晚报 2019-01-31 10:18   https://www.yybnet.net/

马上就要回家过年了,很多人都在忙着采购年礼。毕竟过年回家有父母公婆岳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同学朋友……串门走动总不能空着手吧。

可是,到底买什么东西合适呢?很多人问我:“你是营养专家,会买营养品和保健品作为礼物吗?”其实,我很少买这类产品。倒不是因为我真的认为营养品和保健品都没有用,全是骗人的,而是因为送它们作为礼物难度比较大。保健食品各国都有,它有社会需求所以有存在意义。不过,麻烦就在于它们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不敢随便送。

虽说有“药食同源”这一说,但食品、保健品、药品三者的管理不同,批准的难度也不同。到底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营养补充品到底是药还是保健品呢?恐怕绝大多数人还弄不清,这里简单说说这些常识吧。

食品能提供营养素,但短期内无法治疗疾病

超市和农贸市场里的普通食物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吃的,都是非常安全的东西(当然,少数人也可能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和不耐受等反应)。

食品要有容易接受的色香味和口感,而且必须能提供营养素。其中也含有一些保健成分甚至药效成分,但是含量比较低。

的确,吃对了食物能够帮助疾病的康复,但也只是辅助作用。正因为食物中的药效成分比较少,所以不能期待用它在短期内治疗疾病。比如说,合理调整饮食,再加上运动,能够改善血压、血糖、血脂状况,但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再比如说,人们相信多吃芹菜菠菜有利降低血压,但绝不可能是吃一餐之后就马上能够降低20个毫米汞柱——要真是那样,没有高血压的人哪儿还敢吃芹菜、菠菜呢?

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允许普通食品宣称疗效,或是宣传特定保健功能。对于预包装食品来说,就连“含某种营养保健成分”的说法,也有法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来专门管理。测定数据证明含量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说是“含有”还是“富含”。

药品只能用于特定病理状况的患者

对于药品来说,是否含有营养成分或是口味的好坏都不是它的主要考虑因素,治疗效果才是第一位的。药物的生产和销售必须有审批许可,药效必须得到可靠的临床研究来证明。如果吃了很久都没有效果,这种药就该扔了。

药是给治疗目标使用的,不能起到补充营养素的作用,无法替代健康饮食。除了少数营养补充用的药物之外(即便如此也不能过量),药效成分一般都会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所以它们只能用于特定病理状况的患者,如无医嘱,不能随便乱吃药,更不能日常不好好吃饭,却把药当成饭吃!

保健食品具有生理调节作用,但不是人人都能吃的

某种意义上,保健食品的性质居于食品和药品之间。它们一般不讲求是否美味,但在考虑营养素含量的同时,还会考虑到是否具有特定的生理调节作用。

在经过可靠的功效实验来验证保健效果之后,保健食品还需要通过审批,获得保健食品的许可。而且,只能宣传被批准的那个保健功能,不能夸大作用,扩大功效范围。比如说,得到批准的只有一个血脂调节功效,就不能宣传它具有美容、降糖、减肥等其他功效。

正因为保健食品比普通食品的生理调节作用大,所以它不是什么人都能吃的,只针对需要这种调节作用的人。打个比喻说,A先生身体的某个代谢路径需要往左边调一下,如果吃了某个保健品,正好方向调对了,当然效果很好;但B先生的身体需要往右边调一下,他跟风吃了这个保健品,结果调节方向错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危害健康。

当然,和药品相比,保健食品的调节力度达不到药物的那种程度,也不能替代正规治疗,所以相关法规禁止它们宣传药效。

总之,一种东西的“保健作用”“生理调节作用”越强,那么它就越“挑人”,越不能随便用。世界上很难找到对所有人、所有身体状况都有好处的“万灵”式保健食品。

营养素补充品只能治疗营养素缺乏症

还有一类是营养素补充产品,在一些药店里会被当成药品来卖,有些还会作为保健品来推销给消费者。比如维生素C片、叶酸片、钙片等。

营养补充品都是食物中的正常成分,所以只要剂量不过大,总体而言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到底有没有好处,要看人们是不是缺乏这种营养素。如果正好原来有缺乏,那么补充营养素会十分有效。但是,吃得过量或不得法,也会带来副作用。

比如说,原来因为维生素C缺乏而牙龈肿胀,因为维生素B1缺乏运动后的肌肉酸胀难以恢复,因为维生素B2缺乏嘴角疼痛,因为维生素A缺乏眼睛发干……那么在补充相应的营养素之后,效果会立竿见影,几天内就能看到改善效果。所以,营养素的确可以作为药品服用——用于治疗营养素缺乏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缺乏的人吃了也会有同样的好处,更不意味着越多越好。

比如说,如果没有缺铁性贫血问题,膳食中有足够的肉类,那么补充含铁元素的保健品意义不大,而体内过多的铁并不利于心血管病和某些癌症的预防。又比如说,婴幼儿每天喝的母乳和婴儿奶粉中已经有了足够的钙,如果表现出缺钙症状,主要是因为维生素D不足,或者消化吸收能力太差所致。不解决原因,一味补充钙片,反而给婴幼儿尚未发育成熟的肾脏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害孩子的健康。

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作为药物销售的维生素产品非常便宜,有些便宜到100片(粒)只有几块钱;而作为保健品的维生素卖得则非常贵,最少一瓶几十块,动辄几百甚至上千?

其实这只是因为维生素类药物有价格管理,本身成本不高,而且通常很少做广告,所以价格非常亲民;而保健品则没有价格管理,广告和营销费用高昂,而且销售时利润空间大得多。

卖一瓶赚十块二十块,和卖一瓶赚几毛钱相比,换了你当售货员,你会推广哪个呢?至于直销之类方式就更不用说了。

一瓶本来价值几十元的复合维生素,加点糖、酸、香精、填充剂和少量植物冻干粉(就算有比例通常也不多)等配料,只要推销水平高,卖几百块钱的也不罕见。卖的人盆满钵满,买的人得到面子和心理安慰,双方皆大欢喜。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少买它们当礼物的原因。

准确了解亲友的身体情况后才能买对这类礼物

如果想给亲友家人买些保健食品或者营养素增补产品,那么就一定要深入了解亲友的身体状况。无论是中药补品,还是营养补充剂,或者保健食品,都得买对品种。要考虑到他们的疾病状况,生理特点,要考虑到他们的日常饮食,甚至还要考虑到他们正在服用什么药物,是否会有不良反应。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饮食质量很差,有营养素缺乏情况,强烈的应激反应,或者孕期哺乳期等情况,是可以酌情补充营养素补充品的。各种保健类补品在某些身体状况下也可以按身体情况选择服用。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身体状况改变了,那么服用的这些营养补充品或保健食品也应随之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长期服用。

总之,这事儿太有技术含量了,工作量也太大了。若只听推销员一面之词,又往往会夸大宣传。所以,在购买使用这类产品之前,需要仔细看包装上的产品说明,有无保健食品标志和审批号码,是否经过验证合法生产的。一定要详细和亲友沟通,然后找个靠谱的营养保健专业人员来咨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

新闻推荐

乘联会发布最新零售数据 2018年销售最火的10款车

近日,乘联会发布了2018年12月零售销量排名,至此,2018年全年销量终于有了明确的统计,原先业界推断的“1990年来首跌”已然成真...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佳节选礼物,药品保健品营养补充品,到底买哪个?)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